作为服务过217家企业的组织提升顾问,我见过太多人陷入"努力但无效"的困境:创业者参加无数培训仍无法突破增长瓶颈,职场精英考取证书后竞争力不升反降,管理者读遍经典却带不动团队。问题根源在于——多数人混淆了精进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一、精进思维:自我认知的起点
当企业咨询项目陷入僵局时,我会带团队做"能力CT扫描":将核心能力拆解为认知层、技能层、实践层三个维度。比如沟通能力需细分为信息接收(倾听)、逻辑架构(表达)、情绪感知(共情)三个子系统。
以我的教练课程为例,沟通能力等级划分:
L1被动接受者(只能单向接收信息)
L2主动倾听者(能复述关键信息)
L3结构化表达者(具备逻辑框架输出)
L4情境适配者(能调整沟通策略)
L5共情引导者(通过对话推动决策)
二、成长型思维:突破天花板的钥匙
2019年辅导某科技公司时,CTO的技术能力处于L4(行业专家级),但团队管理卡在L2(基础协调)。我们采用"能力嫁接法":将技术拆解中的模块化思维迁移到管理领域。三个月后,他带领团队完成从技术驱动到市场驱动的战略转型。
三、能力等级划分:从模糊到量化的蜕变
真正的精进需要建立"能力坐标系"。我研发的EPG模型(Evolution Positioning Grid)包含四个关键维度:
1. 能力颗粒度(从模糊概念到可拆解单元)
2. 实践频次(从偶然应用到系统训练)
3. 场景复杂度(从单一环境到多维适配)
4. 价值输出度(从自我提升到组织赋能)

四、靶向训练:让能力提升可视化
最近辅导的金融行业高管,在决策能力提升中,我们采取"三阶刻意训练法":
1. 微观层:每日决策日志(记录10个决策瞬间)
2. 中观层:周度决策沙盘(模拟三种可能性推演)
3. 宏观层:月度战略复盘(建立决策评估矩阵)
精进思维是手术刀,成长型思维是造血干细胞。前者让我们看清此刻站在能力地图的哪个坐标点,后者赋予我们突破边界的内在驱动力。当你能将某项能力拆解出7个以上细分维度,当你的训练计划精确到每90分钟为一个刻意练习单元,真正的蜕变才刚开始。
此刻,请你对照EPG模型,找出自己某项能力的真实坐标。是时候用工程师的精密和艺术家的想象力,重构你的进化方程式了。

(看完本文仍不知从何下手的小伙伴,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突破的能力维度,轲杰将抽取3位深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