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羡慕能做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只是苦于没有办法做到他们那样。今天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三章才知道,原来普通人通过适当的练习也能成为这样的阅读高手。
速读并不是一意求快,也不只是熟能生巧。本文提到的“速读”是指快速、高效地阅读。速读并不等同于快速记忆,只是通用、基础的阅读方法。
基本要求:视读不声读
阅读时千万不要读出声。原因有二:其一,一般人的语速比视读速度要慢;其二,声音会对阅读者造成干扰,影响阅读效果。
在书中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说明,人在出声阅读时往往会有“嘴”跟不上“眼”的感觉,这样就会导致阅读速读会被拖慢。
在阅读过程中若有声音干扰,会影响大脑皮层工作,降低专注度,不利于记忆和理解阅读内容。有些人习惯于阅读时发出声音或者做出相应的嘴型默念文字,这些习惯为阅读大忌,应注意纠正。不过,在阅读中默念一些关键词不会对阅读速度造成太大影响,反而加深印象。
阅读时手和身体做什么
以手持笔,一行一行向下移动,引导视线。这样做有可能会降低阅读速度,却能有效防止走神,相比之下利大于弊。之所以用笔不用手,一方面是笔尖比指尖所指位置更精准,不易错行、漏行,同时可以拿着笔随时做记号、标重点,甚至是写笔记。
保持正确的姿势。正确的阅读姿势可以显著提高阅读效率,不科学的阅读姿势会加快身体疲劳,从而终止阅读。其实正确的阅读姿势我们都不陌生,只不过往往会被我们忽略。书中指出正确的阅读姿势为:上半身身体端正,腰板挺直,靠在椅背上,背部不要弯,胸部稍挺起;下半身不翘腿、不晃腿。
拓宽视野的练习
视野是否开阔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书中介绍了“字母树”的方法来练习。为了符合中文阅读的习惯,已将字母改成汉字。图中两边排列的是没有逻辑规则的文字。
具体练习如下:
先用一张纸将印有字母树的卡纸全部遮挡起来,露出最上方一排文字,然后立刻再次将其遮挡。露出文字时将视线焦点定于中间的数字上,再次遮挡后在脑海回想左右两边的字。
由于文字出现的时间特别短,焦点又在数字上,所以初次尝试时可能会对两侧文字毫无印象,可以反复几次,直到能在脑海中还原两侧的文字。
之后将遮挡的纸下移一行,以相同的方法看第二行,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行。
注意:练习时不应该仅满足记忆两侧的文字,而是要在脑海里回放整行内容。因为在现实的阅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排版,我们不可能只读取视野边缘的文字,而是要看清整行内容。
熟练之后,我们可以将两侧的文字增加为两个字,从而制作新的树形图,应注意避免同一排文字连成词语、短语。这样不断增加文字的内容,树形图就会越来越接近现实阅读的文字排列。
通过练习,我们“脑中成像”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视野也会越来越宽。
练习视线的跳跃,摆脱逐字阅读的弊端。
阅读效率低下是逐字阅读最显著的一个缺陷,此外,逐字阅读还会使阅读者难以集中注意力。换行时我们的视线有可能会跨行跳跃,也可能会跳回行首,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减少视线移动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对视线移动加以练习。
下图是一段经过特殊排版过的文字,我们可以用它来进行视线跳跃的练习。
阅读时以短语或短句为划分单位,按语义划分,减少视线跳跃的次数。
第一遍阅读时,我们可能会在心里默念,视线跟随脑中“声音”的指挥进行跳跃。第二遍阅读时,因为已经了解文字的内容,可以加快速度,同时克服默念的冲动。阅读时注意让语句和语义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即使闭上眼,还能复原语句的位置,可以复述文字的内容。
多次阅读之后,视线跳跃的频率和阅读速度可能会渐渐稳定下来,但不要就此停止,因为此时仍存在很大的潜力。经常做类似的练习,接下来阅读正常版式的文字时,读者也可以熟练划分语义区块,控制自己的视线跳跃,快速阅读。
视线垂直扩展:尝试一目数行。
首先准备一支铅笔,阅读的同时拿铅笔在书页上按阅读的方向画回旋推进的波浪线。不必画出实线,只需让铅笔按相应的轨迹移动即可。波动的幅度大约为3-4行。
波浪线顺时针回旋,在铅笔的引导下,视野会向下扩展;逆时针回旋,则视野向上方扩展。
练习时视线追随笔尖而动,多次练习之后垂直方向的视野便得以扩展,等养成习惯之后,即使视线不再波动,也可以一次摄入多行的内容。
逆时针回旋和顺时针回旋都应加以练习,直到每次定焦时都能同时看清焦点上下的文字为止。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在视线垂直移动上有所突破。
很多人会觉得不按文字原本的排列顺序阅读的方法不可思议,但也并不意味着普通人无法做到。人脑的功能远比我们所想的强大,对毫无逻辑的文字进行瞬间记忆、乱序重组都有可能实现,更何况一本书的上下文之间总有逻辑联系。
快速翻页阅读
为了避免翻页造成阅读中断,我们需要学会控制阅读与翻页的节奏。
随意选择一本书,摊开,将自己的一只手放在左边的书页上,手掌朝下放平,中指位于第一行下方中央位置。然后迅速摆动手腕,使整个手掌下移,视线跟随手指移动,直到“刷”完整页。然后迅速将手掌移动到右侧书页,重复“刷”的过程(刷页的动作可反复练习,直到形成固定的节奏)。这样“刷”完两页后,要用闲置的左手翻页。在刷页的同时用左手捏住右边书页的下脚,准备翻页,右手刷页接近右页底部时,左手捏起书页,翻到左边。手指的引导动作不因翻页而中断。
进行多次刷页、翻页练习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实战”阅读了。
永远不要回读
我们在阅读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人会采取反复阅读的方法来加深理解。你可知回读是阅读的大忌?要高效阅读就要戒掉这个习惯。
回读会打乱阅读的节奏,这是毋庸置疑的。再者,要理解不太熟练的概念,机械地重复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一篇文章、一本书自成逻辑,一般不会存在孤立的概念,通常首次出现陌生的概念后,下面都会详述或举例。
我们处于阅读状态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若我们骤然转移到一个概念上,急于求成,思维方式会改变,也是得不偿失的。
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我们是该弄懂,但是弄懂的时机不是在发现这个概念的时候,而是在读完整个章节的时候。要想高效阅读,就应该将一个完整的章节作为阅读的基本单元,而不是一个概念、一段话。
对于陌生的话题,若产生回读的念头,你可以采用跳读的方法搁置,不和文中的字句“死磕”,也是一种阅读技巧。
提高专注度的方法
首先应深入文字之中,不能被书的难度吓到,望而却步。接下来,我们试着封闭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观,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阅读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自己在阅读,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动作,任由下意识的行为控制自己的阅读。这也说明阅读需要主动性,越主动,越容易集中注意力。
警惕阅读的负面情绪
面对阅读难度较大的书籍时,要克服畏惧之心。别对书籍及作者产生情绪,在未读完一本书时不要轻易评价,不要被情绪蒙蔽了双眼,从而看不到真正有意义的内容。阅读一本书,理解最重要。
放松心情,克服焦虑。
快速理解更重要
需要我们充分调用自己的大脑资源,积极思考,按照阅读的进度,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前进。实际操作就是阅读的同时将文章的脉络理清,明白作者的创作思路。可以将作者的观点及相关依据拆解下来,按我们的思路再次整理成章。
速读提问技巧
快速理解书中的内容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问。书中提到过“读书四问”:讲了什么、作者的主旨、评价、有什么用。在阶段性阅读中,我们只需考虑前两问。回答第一问,也就理解了阅读篇章的主题和结构;回答第二问,就是试图还原作者的思路。
怎么提问才能不干扰阅读?或许没有答案。我们需要的是“提问模式”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提问”这一具体行动。
如果没有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则要在阅读实践中刻意培养。
阅读“思维导图”
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大脑中画“思维导图”的过程。我们可以画一副具体的“思维导图”,用视觉印象帮助我们抽象的理解。
你需要:①准备一张白纸,横放,这符合人眼的读图机制。
②一般把主题写在纸面的正中央
③从中央引出多条线条,文字一般写在线条上方,尽可能精简
④主干结构应清晰。
⑤字迹工整
⑥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尽量少写文字,善用符号、图形和颜色。可以利用箭头表示推导和递进关系,文字记关键词就可以了。如果同意作者的观点的话可以画个“笑脸”,不同意就可以画“难过”的表情。怎么善用图形、符号,全看个人,前提是要让自己一眼就能看懂。
通过画“思维导图”能更好的帮助读者理清文章脉络,消化和吸收书本内容。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之后,思维导图就会一目了然,有利于高效阅读和理解。
快速记忆法
步骤如下:A.明确阅读目标
B.调用自己相关知识储备,为联想记忆做准备
C.在记忆的时候充分运用自己的五感,全方位“存储”信息
D.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不时暂停,复述之前读过的内容。应注意这里所说的阅读是以快速记忆为目标的,在应用到实际的速读中时,要与前面讲过的方法和技巧结合起来。
总结:内容比较多,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消化。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会很痛苦,但它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刚开始我们可以拿一些娱乐性的书来练习,熟练了再拿专业性强的书练习。
单就我个人而言,身为医学生,专业性强且内容多,往往看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花几个小时来看,真的太需要这种方法了。
涟争青-文章健身房-洗脑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