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而这一全新译本《爱的荒漠》也从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法语之美。译者在翻译时用“过从”替代“交往”,用“踅摸”替代“寻找”,用“找补”替代“弥补”,简简单单的用词替换让小说顿时变得文雅精致,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巧妙与美丽,读起来很是享受。
译者在文末提到《爱的荒漠》一书对小说人物内心世界变化的描写不能完全用“细腻”二字概况,除细腻之外,还异常精确恰当,即切入点极佳。这大概与这位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一岁丧父,七岁失去祖母等家庭变故与切身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早熟使他对人生百态的体察过于敏感入微,才能将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莫里亚克也凭借《爱的荒漠》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莫里亚克在《爱的荒漠》一书中采用的比喻充满想象,喜爱用宇宙、荒漠这些广博的喻体,从而使他的语言风格十分辽阔深沉。我很是喜爱书中的一些描写,例如描述凝望着某个人的时候,他说像盯着一颗星星般宁静而深邃。文中还有大量关于宇宙、雷雨的描写,比如“爱怪的不是雷雨带来的骚动,而是他给世界带来的寂静和麻木”,“星球湮灭数百年后,我们仍然在吸收它的光芒”。文中对硫矿色的天空、院子里的丁香与葡萄藤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眼前能很快呈现出画面来,很是神奇。小说写得很美,就像是一场梦。大大小小的场景都给写活了,写作角度也很另类。不知是哪位作家说过,可能是村上春树,他说一个好的小说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观察家。莫里亚克对自然景象的观察时常让我觉得某样东西确实如此,比如丁香从铁栅门里探出头来迎接雨水,类似生活场景我以前见过,也觉得异常的美,但转瞬即逝便忘了,也很难描述出来,而作者恰好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让我觉得有种似曾相识般的默契与喜悦。
莫里亚克对于情节的叙述充满跳跃性与模糊性,看似很随性,很碎片化,想到哪里便从哪里开始说,但实则环环相扣,充满巧思。故事从雷蒙·古雷热在巴黎的酒吧偶遇故人玛丽亚·克罗丝与维克多·拉鲁塞尔开始说起,十七年前的回忆涌上心头。情节的叙述在这两个时间点之间来回拉扯。文中多次出现了“荒漠”这个意象,我稍稍做了些整理。
古雷热一家人看似每天生活在一起,家人之间却有一种疏离感,露茜·古雷热仿佛是最后一个知道自己女儿玛德莱娜·巴斯克与女婿加斯通·巴斯克的事情,比用人还迟一步。雷蒙的心筑起高墙,连父亲都进不去。“既然不能把什么都表达个明白,那就等于什么都表达不明白。”医生保罗·古雷热在心中自己是这样编排话语的,“他们不需要我。一个被活埋的人,只要有点儿力气,他有权掀开让他窒息的石块儿。您无法测度横在我和这个女人,这个女儿以及这个儿子之间的荒漠。我对他们讲的话甚至传不到他们耳中。”大家庭中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隔绝着荒漠。
玛丽亚·克罗丝对雷蒙的爱恋幻灭了,原来她只是美化了对方在心中的形象,可爱少年不过就是个小流氓,想起当初她为了一个脏兮兮的孩子一会苦恼一会欢快就觉得可笑。她“让自己内心的荒漠和宇宙的荒漠合为一体,让自己的内心沉寂不再异于星空天体的沉寂”,“她堵上了荒漠里的最后一眼甘泉,如今只剩下黄沙而已”。
这片爱的荒漠还是医生古雷热与玛丽亚之间的。“他和玛丽亚之间的差距不只是年龄上的,二十五岁,他也未必能够跨越横在他和这个女人之间的荒漠。”
《爱的荒漠》整部小说很有质感,胜在情结,而非情节。情节很简单,但关于爱情那些绕不开去的情结描写很精彩。
玛丽亚的丈夫早亡,独自带着儿子,没有生活来源,渴望得到好的地位,却吃不了打工的苦。她只不过就是个喜欢赤脚穿拖鞋,披着破睡袍,在家中看一整天书的文艺女青年,而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工作,当然不知所措。她做过拉鲁塞尔的秘书,后来付不起房租,孩子又得了肠炎,她感到孤独、漂泊、零落,不得不委身寄居于拉鲁塞尔家中,实则心里很嫌弃他。这一套说辞,医生古雷热深信不疑,认为那些讨厌玛丽亚的人都是虚伪的卫道士,玛丽亚明明就很有勇气,毫不束缚自己的野心,但是雷蒙一开始根本不信。
玛丽亚的儿子弗朗索瓦死了,虽然邻里到处传玛丽亚的丑闻,但她为了不想让他人指责自己被包养,卖掉了马车,开始坐电车,才有了与雷蒙的电车相遇。而雷蒙在历遍了出逃与自杀念头后,遇到玛丽亚,才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正是与玛丽亚的相遇,让雷蒙成为了十七年以后的他,看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实则爱的力量无限大。“我们都曾被爱我们的人锻造并一再锻造,只要他们坚持不懈,我们就会成为他们的作品——他们自己未必认可的作品,他们始料未及的作品。任何爱情和友情穿过我们生命时,都会留下永恒的一笔。”
玛丽亚是一个很神奇的寡妇,她让圣人犯错,让激情复燃。雷蒙的父亲古雷热医生也深深喜欢着她,但是被玛丽亚拒绝了。玛丽亚给古雷热的信中这样写道,“莫里斯·梅特林克恰如其分地总结:‘终有一天,这一天并不遥远,人们的灵魂将不需要肉体的介质就能彼此相知’。”正如法国物理学家与神学家帕斯卡所言,心灵有自己的逻辑。父亲开始给自己的失败找理由,“失败的人偏要巧妙地粉饰自己,那是人性的终极缺陷,简直像是把身上搓下来的污秽当成宝石来欣赏”。玛丽亚知道医生是什么样子的人,很尊敬他,让医生反而没有希望。玛丽亚向善的愿望让医生绝望,可赌过输过,不必追悔,但医生仍旧对玛丽亚心有所属耿耿于怀。
文中多次描写医生照镜子,有了喜欢的人自然会更在意自己的外表。照镜子也是 一种自省,对很多人而言,可能他是圣人,而他也不过就是一个渴望爱的可怜虫。他很多同事都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他也有过动摇。他想跟妻子露茜·古雷热吐露心声,可总是被女用之间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厌其烦,他们之间筑起隔阂。直到古雷热生病,竟然对鸡毛蒜皮改变了看法,到了十七年以后,他也开始关心起女用之间的事情来了。小说前后,古雷热医生变化很大,他一改往日对女婿加斯通·巴斯克的厌恶,因为女婿在战争中牺牲了。
电车故障让玛丽亚和雷蒙第一次说话,他们约定星期天在玛丽亚家中相见。玛丽亚临时反悔,写信告知雷蒙别来了,可她依旧在等待。文中多次描写等待时的心理,十分出彩,在十七年前波尔多房间里医生等玛丽亚,玛丽亚等雷蒙,在十七年以后雷蒙在巴黎玛丽亚家中等待医生父亲。最后玛丽亚对雷蒙的爱意也破灭了,玛丽亚撞破了头,她说,“我们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但是这条路却无法通向我们寻找的彼岸。”她搬走了。“古雷热医生发现生活总是令人们措手不及:从少年时代起,他心仪的对象就几乎全是陡然消失的,要么是被别的爱情席卷而走,要么就是寻常的搬家、离开这座城市然后音信杳无。死亡不会夺走我们爱的人,相反,它替我们保留着,将他们永远定格在可爱的青年时代:死亡是盐,可以储存爱情,生命才会将爱情稀释。”得不到,留有遗憾,才会念念不忘,生活只会将爱情消磨殆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时间过去了,很多发生的事情不为人所知,他们曾经在爱情中做了多么疯狂的事情,在十七年以后,只剩下了“可笑”二字。雷蒙永远不会知道玛丽亚曾经为了他而自杀。世间很多事情过去了,就掉入了时间的黑洞里,没有什么真相大白的大结局,只有充满谜团的深渊。雷蒙回忆起电车中的场景,所有爱情来临的时候,永远是刚刚认识的时候最美好。雷蒙发觉“他以前所占有的东西毫无意义,只有他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才有价值”,原来“一个人会被动地在另一个人的生命里占有如此重的分量”。
“如果死人复生,会多么令人尴尬呀!他们重返人间,保留着对我们旧有的印象,满怀着对我们的追忆,而我们则渴望摧毁这些印象,热切地希望忘却这些记忆。每个活人看到溺亡的人随潮水逆溯时都会感到困扰。”
“是啊,这是怎样的人生呢!一切的关键在于弄清楚,是否放荡就能让他摆脱激情的煎熬。事实上,无论如何都只能让激情愈演愈烈:饿着它,它会怒火中烧;喂饱它,它会越长越壮。我们的道德让它时刻警醒,让它恼火,而它让我们又怕又迷;但是,如果接受它的诱惑,我们的懦弱永远无法满足它的贪婪。”
感谢阅读,祝您今天也要开心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