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除了看书还能看什么?
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怎么感受周围的空间?
作为残障者,
我们体验到的书店又是什么样子?
1月21日,“重塑DNA残障创新就业训练营”的一班学员来到扶光书店。
两千多平米的地下空间应有尽有,社科文学馆、儿童馆、文创馆、咖啡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在这个精神乌托邦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们尝试抛开平时逛书店的习惯,像探索迷宫一样四处游走,在深邃的走廊和一排排书架之间穿梭、停留。
游走扶光书店
我们尝试观察往常不曾留意的角落,触摸让自己好奇的一切,感受夹杂着油墨味和咖啡香的复杂空气,聆听周围的翻书声、说话声和脚步声……
我们在上一堂写作课。
“写作,首先要把你的感官打开,感受不同的地方。”导师九姑娘说。
这次写作课是训练营课程的一个小尝试。在九姑娘看来,课堂上教的写作终究只是大家的一种想象,对应不上真实的日常的经验。亲自过来书店深入观察、体会、思考,对书店的感觉才会是立体的。
“你才会发现自己在留意什么。这个过程是在理解书店,理解别人,也是在理解自己。”
- 用另一种眼光观察 -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在书店里找一本书,视线会跟着书店的指引和书本的名字走。我们关心的是资讯的集合,鲜少注意到一本书的物质形式:纸张、印刷、油墨、厚度、摆放方式……
“教辅书一排一排摊开,看上去很醒目。”
“畅销书摆在中间的小桌子上,一层层叠上去。”
当我们放慢脚步,书店的另一面便浮现出来。不少学员留意到:区域不同,推荐书目和摆书方式也各不相同。透过推荐书目,我们可以看出书店想重点吸引哪一类的读者,最近在关注什么热点,也可以感受到书店整体在强调的调性、观点和品味。
至于怎么放书、换书,让商品流动起来,这背后是书店的一盘生意经。“买教辅书的客人目的比较明确,所以那个区灯光会加强一些,分类也更清晰。社科类书籍的读者就比较享受找书的乐趣,两个区域看起来会很不一样。”工作人员曾凡辉解释道。
- 看书的人脚步声是怎样的?-
有的学员试着闭上眼睛体验。书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停变化的背景音乐、客人交谈的说话声、人来人往的脚步声、抽风机的呼呼声……每种声音,静下来听,都有一番意涵。
比如脚步声。想象一下,看书的人脚步声是怎样的?缓慢的、犹豫的、走走停停。店员的脚步声又是怎样的?走得飞快,非常有目的性。
“我听到脚步声慢慢地走过来,像是闲逛,感觉这个人不是来看书的。”学员分享说。
只是单纯的脚步声,我们就能判断不同人在书店空间里的不同角色。
又如装书小车经过的声音。车子被推过儿童馆时,有学员就听出这声音与社科文学馆那边不一样。儿童馆使用的是胶地板,文学馆则是木地板。车轮滑过,我们会感知到书店布局在地板材质上的考量。每个主题馆用哪种材质的地板,会不会吸音,都是讲究。
- 是不是畅销书,一摸就知道 -
也有学员通过触摸去观察书店。有人摸书皮就知道手里拿的是不是一本畅销书。“如果书皮很皱,就表示这本畅销书被很多人翻过。”有视障的朋友走过售卖文房四宝的区域,摸到的是盖着精品的玻璃盒子。
“扶光是家庭式书店”,曾凡辉说,“既然是一家大小都可以过来,自然会有不少小朋友。给文房四宝加上盖子,就是为了防止小朋友不小心造成的损坏。”
- “小说的味道就是不一样” -
由气味带来的经验也很有意思。综合书店的分区品类各异,气味各有特色。即便在同一区,由于书籍制作的工序不同,散发的油墨气味也不相同。学员闻到小说的味道就跟教辅书不一样,一本关于陶瓷的书竟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九姑娘说:“写作,是让你看到更细致的地方。把这种经验用在工作上面,你就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角度,发现不一样的问题。”
逛书店其实是在学写作,学写作也是在培养转换视角思考的能力。换一个视角,我们会看到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周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书店的经营者想沟通什么信息。学会换位思考,我们才更有可能把工作中的问题都想清楚,并为之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鸣谢【广州扶光书店】
对本次课程的体验支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最近的活动,
可关注微博/微信公众号:“WHYHOW思维创造社”以及“重塑DNA”。
“重塑DNA残障创新就业计划”
- 重新定义残障人士的职业生涯 -
由广州市恭明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和WHYHOW思维创造社于2017年发起,致力于推动不同障别人士从自身特质出发,提升自身素养、能力和视野,创造新的职业和就业机会。
该计划希望打破残障人士就业的刻板印象,通过提升能力的系列课程培训、链接就业资源、创新多元就业尝试等形式帮助残障人士实现就业。
*本文部分图片资料来自于扶光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