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破壁——把“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先一公里”

文件、会议、考核、App、牌子和责任状,曾像五堵无形的墙,把基层干部困在“最后一公里”寸步难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8月6日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不是简单的“瘦身表”,而是一套“破壁术”——它要把堵在门口的墙拆掉,把“最后一公里”变成政策落地的“最先一公里”,让基层从“听哨的兵”变成“冲锋的人”。

破“文山”之壁——让文件长出牙齿

过去,一份部署文件往往“穿靴戴帽”上万字,基层读完已耗去半天。《若干规定》把“字数红线”划到5000字以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形势背景和意义留给课堂,把路径和方法交给战场。文件只有“短实新”,才能长出“钢牙利齿”,在基层啃得动、嚼得烂,最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今后,谁再以“白头”、“便笺”曲线救国,将被动态监测点名,让文字游戏无所遁形。

破“会海”之壁——让会议回归决策

有人调侃:“上午省级会、下午市级会、晚上乡镇会,一天都在鼓掌。”新规之后,同一系统的综合性会议一年只开一次,能合并的坚决合并,已发文的不再重复开会。更关键的是“规格革命”——分管副职能定的,不要求一把手到场;电视电话能解决的,不再集中“面对面”。时间被省下来,干部才能带着会议精神直奔田间地头、直奔项目一线,把会场上的“蓝图”变成群众眼前的“实景”。

破“考山”之壁——让督查产生动能

督查检查考核曾是基层最重的“背包”。《若干规定》提出“总量+方式”双减法:中央部门全年实地督查省级单位每月不超限定次数,市县乡由省级党委参照执行。更重要的是“方法革命”——不得动辄要求主要领导陪同,不得把拍照留痕、学习笔记当评价标准,不得工作刚部署就“回头看”。督查的落脚点从“挑毛病”转向“解难题”,让基层迎检的“百米冲刺”变成推动落实的“马拉松”。

破“指尖”之壁——让App回到工具

政务App曾异化为“电子手铐”:签到、积分、排名、截图留痕,一样不少。《若干规定》明确,中央部门最多保留一个面向基层的App,县级以下不再新增填报端口;能共享的数据绝不让基层重复录入,能系统自动生成的材料绝不让干部再跑一趟。App的“存在感”越弱,干部的存在感越强;屏幕上的“绿点”越少,群众脸上的笑容越多。

破“权责”之壁——让基层成为枢纽

一些“属地管理”异化为“责任属地、权力不归地”,基层成了“无限责任公司”。《若干规定》以清单方式锁定乡镇职责,未经省级批准不得下放;对村(社区)则明确“法无授权不可为”,行政执法、招商引资一律不得进村。牌子只挂法定的,证明只开有依据的,信访只考核化解率不排名数量。权力与责任对表,基层才能从“被动接单”转为“主动治理”。

破“创建”之壁——让示范回归实效

“之乡”“基地”满天飞,评比泛滥成灾,一些地方举债造景、扰民创牌。《若干规定》一刀切:市县和乡镇不再新设创建示范活动,现有达标活动期满后一律取消。创建示范不是“舞台剧”,而是“实验室”,应立足资源禀赋、尊重群众意愿,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把精力花在长效治理上,让“示范”真正可复制、可推广。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党委(党组)书记亲自挂帅,巡视巡察、媒体监督同步跟进,对典型问题公开通报。这既是一张“施工图”,也是一份“军令状”——谁再搞花架子,就要被摘帽子、挪位子。

“最后一公里”从来不是距离的终点,而是责任的起点。当文件短了、会议少了、考核实了、App顺了、权责明了、牌子摘了,基层干部就能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留给群众、把更多精力用在发展。那时,政策落地的“最先一公里”将从会议室、文件柜、手机屏幕,直接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这,正是《若干规定》的深意所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