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天(2017.3.26)这首诗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不就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吗?是什么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长干行·其二

                             唐·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解】

1、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译文】

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在九江畔。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遗憾。

【评析】

 这首诗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不就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吗?是什么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家乡的感情。

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一个舟行女子只因听到乡音,觉得“或恐是同乡”,便全然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拘束而停舟相问,可见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妾住在横塘”,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她盼望见到同乡的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家乡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男子的答话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诗人捕捉住一个生活场景,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抒写男女爱情的诗歌,那爱情来得未免突然吧。这都是含蓄的错。

【作者介绍】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在故乡开封,除青少年时期外,时间是很短的。在他所遗的诗篇中,只有一篇是写他回乡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诗中第一句楚,指楚州。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即今江苏淮安县。故由淮安回开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说。)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为开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产业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对崔颢有一个全面、正确、恰当的认识,并给以适当评价的。

J�Jms��a���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邵武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总谱》 (简称大成谱)世系 (供宗亲研究修正稿) 黄明书 一世,昌意,...
    醉后挥毫笔有神阅读 19,377评论 2 4
  • 唐诗三百首详解(一 行宫 唐代:元稹(yuán zhěn)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
    汉唐雄风阅读 6,292评论 4 29
  • 已记不清小学时开运动会时的场景,那时,顶多去山上栽树或者老师带上去欣赏欣赏风景,正式参加运动会还是初高中,...
    春夏AI阅读 191评论 1 2
  • 话少!严厉!沉稳;固执,好面子印象中最深刻的这个吧!理性,时而幽默,时而严肃。 总是会用这样崇拜的小...
    小小清幽阅读 177评论 0 0
  • 裹挟着寒风,不经意寒气入侵,秋叶飘零。一张,两张,三张……家庭的原因,对自己也是越发不满意,是我不够努力吧。学校没...
    木鬼木安阅读 22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