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

宋朝有位文人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这就说明,诗与画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它们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摘自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在我看来诗与画在本质上是都可以状物的,都是艺术的一种,只是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诗是以语言为媒介着重于状物之情和意,给人以听觉和意境上的美感;而画则是以线条的粗细长短的变幻和色彩的变化来描绘事物的形态,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诗与画,它们有各自的独特性和优势,一个重内容,一个重形式,但总而言之,本质上还是一致的。

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摘自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下面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塞尚的《艾斯泰克的海湾》为例,具体看一下诗与画的比较。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写秋晚雨后山间景色,清新自然,明丽如画。这是王维的一首极有名的山水隐逸诗,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意象唯美,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而《艾斯泰克的海湾》出自被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之手,这幅画是用不同程度的蓝,描绘出海湾中的水和天空,海湾对面的柔和的天空上,似有一抹淡淡的红晕,彷佛在告诉我们那是落日的余晖,让人不禁想到印象画派对光与影的追求。海湾这面暖色的房屋以及冒着烟的烟囱,给人一种宁静温和之感。

诗和画都是艺术,只是因为表现内容和手法不同,所依附的物质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这正是各种艺术的独特之处。王维的诗和塞尚的画都是描写的黄昏之景。但王维的诗写的是秋日黄昏的山野,塞尚的画画的是海湾的黄昏。而王维的诗以语言为表现媒介,却能突破这种媒介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发挥语言的的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唤起了对光的丰富联想,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而塞尚认为线与阴暗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所以在《艾斯泰克的海湾》中的色彩就用的比较浓重突出,冷色的蓝色和暖色的橘黄色,就体现了他的观点。塞尚是在用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追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若提及“美女”一词,首先浮现于诸位脑海的是那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还是那句名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若暂且抛开...
    高惠娟阅读 1,246评论 0 1
  • 读元朝人姜或诗“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周高柳到天垂……“。作者用红日高照下山云岚光、...
    臨川文墨阅读 308评论 0 4
  • 我对这一章中关于莱辛的那部分没有太大的兴趣,可能是因为自己对西方的诗论并不太了解的缘故。 单来说一说中国诗的画意。...
    刘小麦同学阅读 452评论 0 0
  • 庄子有云,“忘足,履之适也。” 友人擅画,余独爱之;不爱其画,爱其人。作画之人,无柴米之浅俗,无铢镒之粗鄙;乐而扬...
    朱大饼阅读 362评论 0 0
  • 这是我毕业后第一次见到沈茉。 她坐在西藏风格的酒吧里,一只手扶额偏头看着窗外,面前一杯长岛冰茶,红色的指甲轻叩杯口...
    绿知吟阅读 2,185评论 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