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读书笔记】
话说,书真是一个好东西,读着读着,才知道自己很多的观念是如此可笑和幼稚。“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真是很有道理,但是无知者通常会被现实教训,撞到头破血流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在原地打转。
这就要提今天的主题: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中文意思就是用神经语言改变行为程序,这是由催眠大师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在1976年提出的一门新学问。后来由他们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一个逻辑层次模型。
说白了,就是就是我们在思维和觉知方面的认知层次。两位大师提出的理论太过深奥,周岭在书中用了六个层次作为衡量成长等级的标尺。
第一层:环境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第一反应并不是自身找原因,而是把责任归咎于环境。我家儿子就是这样,有时候被我批评作业拖拉,他总有一大堆理由等着我,但是所有的理由,都没有涉及他自己的。
就和我小时候老师批评我一样,老师找客观理由,从来不找自己主观上的原因。而对标生活,这样的人,往往是生活的抱怨者。他们的视角来自于自己,仿佛自己是宇宙的真神。就连迟到也是时间的错,因为它没有暂停!这些人面对难题的口头禅是:“那是你们的错!”
第二层:行为
这刚好是第一层的另一个极端,也就是遇到事情,首先归罪于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对他而言,努力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他忽略了在此过程中的方法、客观情况等其他因素。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欺欺人,他只不过用努力的形式欺骗自己,用机械努力数量取代直面核心困难的思考。最终,给自己营造了一个麻木自己的舒适区。
还记得我们学生时代,身边的那些起早贪黑,学习成绩却一直上不去的那些同学吗?在失败面前,这些“行动派”则会垂头丧气:“我还是不够努力!”
第三层:能力
这个层面,已跳出的努力的舒适区,转让追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却进入了另一个死胡同:沉迷方法论,收集方法论,他们永远走在寻找最佳方法的路上。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道理都懂,就是不做”。
有段时间,我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想要阅读,但或许是为了阅读能更加高效,我就一直在找寻读书的方法,快速阅读、拆书、精读,如何在阅读时做笔记,时间花了不少,方法也学了不少,但是书却最终没有读几本。想我这样的,应该就是纸上谈兵的战术家:“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四层:信念和价值观
拥有信念和价值观的人,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主动思考如何优化选择。再好的方法也需要去实践,去努力,其实走向成功的途径比方法更加重要的是选择。
一件事的方向如果错了,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所以,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的是什么?最初始的方向在哪里?这就来源于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当初敢于刺杀摄政王的汪兆铭,却在最后成了背负千古骂名的汉奸。想必,在他的成长路上,信念和价值观逐渐变质,最终路径的方向指向灭亡。
拥有信念和价值观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战略家,在他们心中最常萦绕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最重要?”
第五层:自我意识
这一层,或许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早已经给自己定好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并通过这样的心理建设,从上而下,自内而外地改变自己。用身份影响过程,改变结果。所有的方法、努力、选择,都会主动围绕自我身份建设而自动转换。
就拿离我们最近的阅读习惯而言,想要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很多人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天阅读半小时或者每周读一本书。他们以为只要按照这样下去,就可以养成阅读习惯,这只是注重最浅层的“结果”去行动。
而自我意识的身份认同,就是告诉自己就是一个以书为伴、追求新知、乐于探索的人,如此一来,阅读就会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求。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己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六层:使命
不过对于身份的追求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对生命的追求,对使命的理解,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所谓使命,是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为众人服务的层面上,别以为使命这个高大上的词属于那些人类金字塔顶端的伟人。我们普通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创造、利他、积极地影响他人,有了对使命的追求,我们就能催生出真正的人生目标,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以上的六层,我经历过第一层的抱怨周遭,也有过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幻想,一直找寻、收集成功的方法,现在通过阅读和人生经历,也在思考什么东西是我最需要的?确实,对于信念和价值以及使命,却还是茫然一片!在某些方面,已过而立之年的我还没有成熟,或许,这就是成功一直没有光顾我的原因。不过这篇笔记也让我认知到了自己所在的层级和努力的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你在其中第几层呢?
(本文部分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