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时候,每逢寒暑假,总是在假期之前列出一大堆计划,读书、练字、健身、学特长……信心满满的期待每一个神奇的假期,期望通过他们实现蜕变和逆袭。
然而计划总没有变化快,三分钟的热血几乎已经是每一个学生的通病了。放假前大包小裹的拿回来的准备发愤图强的书籍,直到开学前一晚还一页也没有翻开过。
多少年的实践证明,咸鱼终究是咸鱼,想翻身,既没有那个毅力也没有那个定力。
于是长大后每回忆起往事,总是嘲笑当年的自己,幼稚的那般可爱。
可是想想现在的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当年的自己呢,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结果还不是一般无二。
工作多年,还是成为了今天这种状况,还不是和当年的寒暑假一样,间歇性的发愤图强,持续性的混吃等死的结果吗?想想这样的人生,简直是慢性自杀啊,不忍直视,细思恐极啊。
但跟当年最大的方面不同,是我们早已没有了寒暑假,没有了再次重来一次的机会,或者说我们早已不复年轻。
会纠结,会埋怨,会在安静下来时,痛恨那个不遵守约定的自己,还能跟自己较劲,说明也许还不是无药可救,还没有病入膏肓,所以会在挣扎中有间歇性的发愤图强。
缺乏自制力,缺乏坚持下去的毅力,所以在那三分钟热血后,要不了几时,又会进入持续性的混吃等死状态。
是身边五花八门的诱惑太多,或是自己没有一套完整健全的人格标准,所以机器没转两圈又会出现故障。
而与周围人的差距,就在这一天天匆匆流逝的时间中悄然拉开了,当有一天,蓦然间你发现早已差了好几个数量级,昔时伙伴早已望尘莫及。
还会间歇性的热血一把,说明对未来,对生活还有期待,还不甘心就如此沉沦下去。然而,这种高亢的情绪是很难一直保持下去的。会随着时间的消逝渐渐趋于平淡,同时也会因为哪一天感觉很差,状态不好,什么也不愿意做。发愤图强?想想都不愿意想。
所以很多人强调习惯的巨大作用,习惯改变命运的说法也越来越受推崇。曾经很信奉“微习惯”原理,定下目标:每天背三个单词,写50字的文章,看两页书……这些可以在三分钟内搞定,因而不论心情好坏,忙于不忙,必须风雨无阻。
说实话,单从计划的量,我们收获不会很大,但主要的,是这样一个过程,培养一个习惯,进入一个状态,目标只有两页书,当你进入了这种读书状态,看进去的,绝对不止两页。最差的,无非没有超额完成任务罢了。
间歇性的发愤图强也好,持续性的混吃等死也罢,最主要的,是我们有时只有热血,却没有形成一种习惯,当进入一种上进的状态时,当所谓的发愤图强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也就不会再有混吃等死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