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农夫为了偶然得来的一只兔子,丢下种田这个主业,每天蹲守树桩等一只千年不遇撞上树桩的兔子。
我想通过写作提升自己,但是因为“最佳”、平台变现等,我变得不能好好写作。
当意识到,我为了写而写,为了迎合评价而写,为了变现而写,我的写作热情没有了,甚至开始东拼西凑“偷”东西了。那段时间我总在反省,问自己:你是喜欢写,还是喜欢写作带来的“利”?如果喜欢写,那“最佳”、变现等利益,是不是就成了自己写作的“诅咒”呢?我是不是像农夫一样,为了“最佳”、“变现”这只兔子,就忘记了自己写作的初衷呢?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调整了自己的行动:
一、停止打卡,保持日更。
打卡的日子,更关心的是伙伴们的点赞留言,和每日最佳评选。行动营时,带孩子从不刷手机的我,竟然也开始“迷恋”起手机,三五分钟就要拿出手机看一看,微信——发现——小程序——鲸打卡,如果有小红点,怦然心动;如果没有,则会些许失落,但还是会点进去,一遍一遍查看,还有群消息也同样。看到了什么?没什么,但是就一直在看,一直在刷。
“刷”手机的行为,持续到新剽悍开始后大约二十天。
孩子经常在一旁愣愣得看着我,时常会不好意思,但像是吸毒上瘾一样,我的愧疚心转瞬即逝。直到有一天,我趴在床上刷手机,他在房间角落里哽咽,我心揪的疼。我在想,家里每天就是我和孩子两个人,如果说我除了孩子,还能看看手机,我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可以支撑自己的内心,但孩子不一样,他只有我。如果我每天刷刷刷,根本顾不上、也没有心情像从前那样跟他玩游戏、给他读故事,一起每天外出接触外面的人和事,不能保证他的呼喊都能得到我及时的回应,那他的世界一定很荒凉吧。
那天,我跟孩子说,妈妈以后再也不刷手机了。
停止打卡,让自己断了什么点赞、评论和“最佳”的念想,不有那份欲念。但是,在公众号、今日头条、企鹅号、百家号、搜狐号、新浪博客和简书等多平台上,我还是保持日更。只在孩子没醒来的早晨,或者已经睡去的深夜,坐在熟睡的孩子身边,写东西,更新平台。
孩子又高兴活泼起来,我也为自己破除了“最佳”的诅咒。
二,埋头写作,不查收益。
平台有收益,很高兴。开始很少,有些失落,就觉得什么时候能来个10W+,什么时候能靠平台月入五位数六位数啊。有时候,文章的曝光率高,点击量多,收益高,一天都会为之兴奋。贪心使然,欲念膨胀,今天收得多,就不希望明天少一点点,不然就会失落,会坐立不安,会抓耳挠腮想办法。
查点击量,看收益,回复评论,生怕冷落了读者,影响了点击量,收益上不去。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除了上面一条说的刷手机,还有就是我没有办法安心写东西,作品越来越水,自己都看不下去。为了“变现”这只兔子,我降低了对写作的热情,削减了本应该用在打磨作品上的时间精力。
为了赚流量,四处搜热点,拼痛点,偷个图,盗个片段……
恶性循环,总是焦虑。
“变现”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诅咒。痛定思痛,及时调整,只是写,不投机不追求短时见利,不去查看收益。
三,戒掉情绪,忠于主题。
自嗨,是我的大问题。工作生活中,日常亲朋交往中,有什么想法什么感慨,写文章时想表达出来。文章中不免夹杂太多的个人情绪在其中。
有一次,文章“尺度”太大,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总幻想能把文章控制在一个又把问题说了,又不至于太露骨,让当事人看了能有启发又不会太难为情影响彼此交情的尺度。
删减重复中,最后索性删除了整篇文章。那一次我才意识到,自己把写作当成“情绪垃圾桶”,甚至更确切叫“泄愤工具”,还自以为很清高。但从“解闷儿”这个角度来说,我的这种“自嗨”,跟打麻将、看电视、扫街没啥区别,更不高尚,甚至可以说很拙劣。
如果,写作不能让我有更好的气度和格局,只是醉心于家长里短,亲朋好友的八卦争议中,我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写作本身不一定是高尚、柔和、开阔的,但如果写作没有把写作者本人变得高尚、柔和、开阔一点,个人认为这样的写作全然没有意义。
所以,我戒掉了写作中的个人情绪和各种私心杂念,破除了逞一时之快这个情绪之“利”。由此带来的效果很明显,忠于主题,该说的力求不少,但不该有的就统统删掉。不因为情绪使然,让情绪化的一句多余话,毁了整个主题,降低一篇文章的层次。
四,走出舒适区,碾压固步自封的自己。
读了这么多年书,不会做读书笔记。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类的名言俗语都知道,可从来不做。因为怕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事实上,能拿出笔划几下,就算是不错,什么摘抄什么个人感想之类的,都只是知道而已。
赵周老师的“拆书课”,在四月份就参加了。其中对“假努力”的分析,真是让我脸红。即便这样,课听了,脸红了,接着还是只翻书,不做笔记。有时,对这样的自己,痛恨不已。
九月份,随着对上面一、二、三几方面的反思和考虑,集中精力在读和写上的心很迫切,由此也促动了自己对读书方式的革新。先把《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又拿出来重读,当时在天津北京旅行,买了电子版,白天带孩子在外面,晚上孩子睡了就边读,边做思维导图,边摘记。接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录音,回听,写相关文章时应用。总之就是跟一本书死磕,把其中精华内化给自己。
有了好的体验,才会摒弃旧的不好的经验。只是这么一次,就知道了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的好处。原来读的那一次,简直就是走马观花,水上掠影,不值一提。好好得跟一本书死磕,得到的价值不亚于走马观花读20本。有了这么好的体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思维导图,一天两个的节奏,读书一个,写文章一个。锤子便签,经常被打开用来记录书中语句,或者转瞬即逝的想法、感受。
改变很明显,写文章开始用一二三,条理清晰了很多。
原来写东西,不能深入不能细化,玩抽象。现在才明白,那是因为自己理解事物不透彻所致,而不是什么高深境界的表现。
习惯成自然的舒适之“利”,也破除了。整个人很雀跃,思想、心态、行为都有了改变,自己能明显得感觉出来。
由此,9月15号时,当时在北京的酒店里,失眠四天后,很庄重得跟自己来了个“两年之约”——按照《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中说的方法,为期两年,踏踏实实本本分分,无欲无求,读书写作,刷新自己。
一直喜欢一句话:时间不欺人。
原来喜欢,带有很浓的自我安慰的意味。现在,说起这句话,心态笃定。
日本职业棒球运动员铃木一郎说:“完成梦想,就是要累计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想,无论球员赛场,还是生活竞技场,它们都是一样的,用投机的心态做事,目标都难以达成。唯有脚踏实地,才是正途。
九月,再次表示遗憾的是链接。群里卧虎藏龙,却没时间去交流学习。我更想在孩子醒着的每一个时刻,全心全意陪着他,直到他上幼儿园。大家的精彩,更多是深夜爬楼旁观,以此鞭策自己。我会为默默坚持的伙伴鼓掌,会为她高兴,为她感动。因为行动营让我知道,坚持本身就是回馈,坚持本身就让人精神状态和行事风格都有所改变。
不管树桩旁是否还有兔子经过,我们都能心平气和得耕种脚下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