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阿德勒心理学来分析孩子的问题行为,其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考虑。
①称赞的要求。表现为扮演“好孩子”,甚至为了成为周围人期待的“好孩子”,还会做一些作弊或伪装的不良行为。其目的只是为了做“好事”获得表扬。
②引起关注。做了“好事”而并没有得到表扬,就会转而考虑如何才能与众不同。孩子会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或表现出学习能力低下、爱哭、行为倒退等特征,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即使通过被批评的方式也想要自己的存在被认可并取得特别地位。
③权力斗争。当前两种无害化的行为都得不到期待的回应时,便会发展为反抗、不顺从。例如骂脏话、挑衅父母老师、行为粗鲁、无视大人的训斥,甚至去抽烟、打架,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
④复仇。前三个阶段背后的目的其实都是渴望爱,当这种渴望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会转而寻求“憎恶”。与处于权力斗争阶段的孩子堂堂正正进行挑战不同的是,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做“坏事”,而是反复做“令人讨厌的事”。比如虐待动物、自残等,通过伤害自己或令自己被讨厌而报复。
⑤证明无能。当一个孩子想方设法始终得不到理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终便会对人生绝望,厌恶自己,逃避一切课题,主动放弃一切。大人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是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能。因为他们的愿望就是“不要对我有任何期待”“请放弃我”。帮助进入这个阶段的孩子,确实是非常棘手的难题。
归根结底,所有问题行为都根源于一个问题,就是“归属感”。他们只是想要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使他们明白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