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刘禅,人们就会想起“扶不起的阿斗”一词,还有就是典故“乐不思蜀”。因刘禅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就常用“阿斗”“扶不起的阿斗”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这是人们对刘禅的一般认识,其实我认为人们没认识到刘禅内心深处的睿智,理由:
诸葛亮说过: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有很多人有其他看法,但是谁又有诸葛亮有发言权呐!
刘备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所以不能说刘禅文韬武略,有学识,最起码接受过绝对正规的教育 。
如果说刘禅即位前期有诸葛亮辅佐。但是刘禅也不是什么都不管的,头脑也非常清楚,他规劝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蜀汉维持了诸葛亮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近三十年的统治,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因此,从这些来看,刘禅也是个精明睿智之人。
还有就是典故“乐不思蜀”,说的是一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你想,此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样的回答也是不得已,而且也只能这样回答。在蜀汉为君时还是一个通明智达的贤主,后来装憨卖傻只为保己命救蜀国.
还有一些小事也能说明刘禅并非庸才:
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也反映出他的精明仁德。
夏侯霸被迫前来投奔蜀汉,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将夏侯霸轻松招抚。
李邈诋毁诸葛亮,刘禅闻言大怒,将其下狱处死。这说明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也反映刘禅的睿智。
刘禅投降曹魏也说明他做为为君者的一颗悲天悯人的良善之心!而不是做困兽之斗可以令疲敝的蜀汉百姓少受一次战祸,也许他像明崇祯帝一样“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只求自己的百姓能够得到善待。所以说刘禅的开城投降是以一己之辱换万户之安,这也算尽了些为君之责!也体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爱之心。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知道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为,统一是大势,站在天下大势和百姓的立场上,刘禅乃仁德爱人之人。
所以我觉得刘禅很睿智:乃仁德爱人、顺天应命、大智若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