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这个论断在现代思想中是最经常引用、但却最难于理解的口头禅。海德格尔称生理上的死亡为“亡故”,而在哲学上,死则作为“存在向其死亡前进”的方式的名称。死比亡故更基本、更原始,因为存在只有死着,才能够亡故。而人们一般认为死即亡故,亡故即死,即使两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别,如死可指一个过程,亡故则指此过程的结果,死也不会成为亡故的“条件”。然而,这个差别正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的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人在亡故时已经谈不上“有死”,而是已经丧失了“有死”。死亡当然意味着一种终结或结束,但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束。
曾经有人说,他经常会想想死亡这件事,死亡,有很多人,害怕去想,害怕去思考,害怕愧对自己的一生。
小时候,那句回首过去,人的一生不应该碌碌无为而悔恨,一直激励着自己。或许有人觉得人的一生就该轻松快乐,平凡普通却踏实,可我还是认为人的一生一定要有意义,哪怕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赵本山当初那个《不差钱》的小品里说,一睁眼,一闭眼,就是一辈子。
这一辈子里,匆匆溜走的时光,总让人措手不及。
死亡,就代表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一切都没法挽回,失去生的希望。
向死而生这句话,4看起来消极,却警醒世人“生”的希望与意义。
就是一直把生命里最有限的时间去做最想要实现的梦想与心愿。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汤唯饰演的娇爷,遭受了打击,遭受了背叛,遭受了追杀,总算懂得要向死而生,努力地活,精彩的活。
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绽放自己。
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珍惜每天每分每秒。 这样才不算虚度时光,总有一天,想要的都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