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孤独一个人
毕业的那一年,我熬过了一段异常艰难的独处时光。
我租住在学校附近,即使已经毕业了也经常回校跟朋友们组饭局;我热衷于加班,即便是份外的工作我也积极去做,美其名曰好学上进;我参加了周六的演讲社团,虽然总是坐在角落里尴尬地笑,我也坚持参加,尝试融入群体;我天天给家人打电话,每天都聊家长里短,讲到手机发烫也不愿挂断……
我把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努力活出热气腾腾的样子,却始终难掩对孤独的恐惧。我害怕回到只有一个人的空荡房间里,心中的喜怒哀乐满到快要溢出来却无人交流,只能伴着月光焦躁地等待睡意来临,企盼自己能一觉睡到第二天清晨最后一遍闹钟响起。
后来,学校里的朋友纷纷毕业离校,能让自己不孤单的方式我几乎都试遍了,我只能去寻找让自己忙碌起来的事。我开始认真地打扫家里的每一处角落,整理编排电脑和手机里的资料,追最火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或者用读书写作来填满每一秒空闲。
忙碌的时间让我充实,让我的生活慢慢有了一条固定的轨迹,但却始终没有帮我摆脱心里那种空落落的感觉。
那个孤独的姑娘活得比谁都快乐
梦尧是我在研究生期间最佩服的一个姑娘。
每天清晨5点,当室友们还在昏睡时,她已经伴着朝晖去跑步了;那些我们喜欢结伴去做的事,比如吃饭、逛街、看电影,她一个人也做得有滋有味;开学时我们约定结伴去学游泳,后来我因为大家时间难统一而放弃,可她却在深水区矫健地像一只条美人鱼;毕业前的半年,大家都在积极地找工作,可她却申请了休学,只身去泰国做义务兽医。
她总是一个人,却活得好像比谁都充实快乐。她算不上是个美丽的姑娘,却在任何时候都笑得格外自信。
她从泰国回来后,我向她咨询与孤单共处的心情,她说,“一开始会我也会觉得不适应,可是时间久了,我发现孤单真得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在一个人的日子里,我不用再兼顾别人的想法,而是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开始构思如何更好地成长,着手去实现自己当义工的心愿。”
宅出来的生产力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组趣味盎然的照片,图中晒出了日本宅男宅女的房间。房间虽小,可是每一个房间里都藏不住屋主的兴趣爱好,有的房间里整整齐齐地收藏着上万个手办,有的堆放着厚厚几十本手绘稿,有的摆满了少女自制的萝莉裙。评论区里对比鲜明,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的宅家三家宝:沙发、零食、电视剧。
微博评论里说:同样是宅,有的人是被动选择,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等待朋友呼唤出行;有的人是主动选择,把孤独的日子装扮得丰富多彩,工作结束后就兴冲冲地赶回家里,补充自己的精神食粮。
宅出生产力的人不太爱作比较,也并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有成熟的“自我观”,以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他们擅长和自己做朋友,能把一个人的孤单变成一场狂欢。而总是努力融入群体生活的人,即便看起来乐观合群,也不过是想借用外界的喧嚣来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安,即便身处繁华闹市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渐渐地就丧失了和自己对话的能力。
在孤独中养成强大的灵魂
寂寞的状态有三种: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仅会与别人打交道,更懂得如何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成长就是学会独立生活的过程,成功也需要自己在孤独的精神世界里披荆斩棘。
人生是场一个人的旅行,在这段旅程中享受孤独是一种才华,学会独处是一种能力。
曾经那个努力合群的姑娘,请你学会享受孤独,学会和自己做朋友,在心里保留一处自由的空间,保持内在的从容和淡定。
END.
2018/08/25
001-Bao.婉君
作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