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段时间书之后,在认知方面还是有些改变的,觉得凡是自己花费时间去做的事情,都要对自己有所帮助:物质的、精神的、当下的、未来的;还有一点大改变,以前很看不惯那种做事目的性强的人,觉得他们太过于势利,现在认知变了,认为目的性强反而是高效率的表现,只要注意方式就好。
读书来说,读完之后一定要刻意花点时间去思考,去联想书里说到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我在这样的心态下读了《异类》。
《异类》的作者是怪才格拉德威尔,选取的是像比尔盖茨、乔布斯等被看为异类的人为研究对象,揭示成功背后的一连串条件,除了个人因素以外,机遇、文化、环境因素这些也是成功必不可缺的因素。
《异类》这样一本书,有哪些是可以借来用的呢?
可以说给我们一个思考的契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都跟成功有关,在如何成功这件事上,有了更深的认识。
早上听到猫叔的声音,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从未谋面,像已认识好多年,突然意识到,猫叔不正是我身边的异类吗?他们自身足够努力,加上机遇、文化背景等因素,站到了足以让我们仰望的高度。
还有秋叶大叔,萧秋水,李笑来等很红的知识IP,他们都是我眼中的异类,他们原本都够努力,已经很优秀,在他们所属领域也做出了成绩,后来赶上这波知识红利,他们又在更大的范围内成功。
反过来说,如果你自身不够努力,即使机遇和文化背景都俱备,也不能触发成功。成功是所有优势恰好在同一时刻同一人身上相遇的结果。
想到王健林说的跟目标相关的一句话:先定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对我们来说,也可以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取得小范围内的成功,具体怎样的小范围需要你自己思考分析得出最可行范围。
因为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都不到拼其他要素的时候,所以只要你足够努力,优于过去的自己还是能做到的。
《异类》这本书里面还说到了一些非常有用的观点,我想着重说说下面这三条,分别是实践智力、10000小时法则、权利距离指数。
1、实践智力
实践智力,实践智力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读书时成绩好的同学,走入社会后混的反而不如学校的某些“差生”,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实践智力,这种智力在社会上尤其重要,在学校和家庭里面,却被我们忽略了。
目前我能想到实践智力不同的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所处环境的妥协程度。实践智力弱的人,一般觉得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如果觉得环境跟自己有冲突,没有协调,往往离开老环境,选择一个新环境。实践智力强的人,很会协调,能主动争取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对自己来说,不要停留在抱怨环境不好,遇不到伯乐,更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适应环境,如何与别人协同作业,想办法在现有条件下,达到最好的效果。
做为一个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思考:如何协同孩子成长?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看不见的地方,跟你从家庭环境中学来的处事方式都分不开。作为家长,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实践智力。
有句话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关于实践智力,家长遇到冲突首先应该想办法解决,做给孩子看,给孩子提供机会早点实践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如何舒服的与别人打交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
与实践智力对应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智商,智商主要是遗传,智商代表的是逻辑分析能力,实践智力代表的是实践能力。智商是天生的能力,实践智力是可以可以习得的技能,我们获得实践技能的场所是家庭。
晚上因为儿子在吃饭时要做作业,让他写作业又要吃饭,前后费了30分钟跟他讲,都无济于事,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很苍白,最后狠心揍了他一顿,这是他5岁以来第一次正式的挨揍,还把他的饭倒掉,他哭着说:你不让我吃饭,我就继续哭,听到这话,我有点想笑又想哭,感觉自己好没用啊,真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对得起母亲的称谓!
育儿书籍读了很多,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能圆满的解决,我这就是缺乏实践智力的表现,以后不光要读书,还要有意识的去联系生活,加以运用。
小孩总不按套路来,育儿理念,似乎知道,小孩不配合制造场景,总是用不上。我这就是缺乏实践智力的表现,
2、10000小时法则
我们熟知的比尔盖茨,不到20岁,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总时长超过10000小时,作者还列举了很多异类,在他们取得世界范围的成就之时,已在对应领域深耕超过10000小时。
以我们努力的程度来说,大部分人还到不了拼努力以外的因素。
单单以10000小时的时间作为标准,显然还不够。为什么有的人,在同一岗位上工作几十年,并没有取得突出的成绩呢!
我们这里排除机遇等其他非人为因素,单说这10000小时,不是简单的重复,要离开舒适区,进行刻意练习,如果你把1年的经验重复10年,你实际上拥有的还是1年经验,我们结合新经验,不断的改进工作方法,在熟悉所在领域下的某一快业务时,延伸到新的业务,这样不停的学习和积累之后,加以时日,一定会有收获。
3、适当挑战权威
大韩航空的飞机损失率为百万分之4.79,比一般航空公司飞机损失率的17倍还要多,经过调查分析:空难的深层原因跟权力距离指数相关,来自低权力距离指数国家的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更能做一名好的飞行员。
对普通的工作而言,对权威的潜意识会影响一个人与上级的相处模式。大了说,是由民族文化背景决定,小了说,是受家庭环境影响,潜移默化成行的。
我完全是一个反例。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在家里不敢跟父母顶撞,上学怕老师,即便是大学时,也还觉得跟老师之间很有距离,就是无法用平常心与他们交流。
有的同事就能很自然的跟领导相处,看到他们那样,真的是好羡慕,但是骨子里已形成的潜意识,实在太难一下子改变,现在只能通过多读书,一点点去扭转脑子里错误的认知,这种状况能慢慢有所改善我就觉得很好了。
阶层的优势,除了物质,更在于思维方式,书里叫“实践智力”,转化成白话是社交能力,如果说你的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是硬实力,社交能力就是软实力,多年以后,拉来彼此差距的就是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