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论。
因为一些人是从标准化的教育中走出,并且长年生活在标准化中,高考分数,工作标准,KPI绩效等一系列标准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但另一些人可能感受过互联网的冲击力,他们不按照我们所谓的标准行事,特立独行,但是却能在现在获得巨大成功。那么到底二者孰对孰错?
人类文明已经有超过5000年的寿命了,但我们往前看历史,总觉得一眼千年。假如你是一个清朝人,如果穿越回秦朝,虽然语言和一些生活习惯可能会有所不适应,但是还是能正常生活的;如果现在的你穿越回清朝,就算是民国,恐怕也很难生存下去吧。要知道前者相差2000多年,后者才刚100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如果把历史放在时间轴上去看,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发展速度,会发现,近100-150年发展的速度和前面几千年不可同日而语。这依赖于科技进步带来的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前两次工业革命,依靠标准化的流水线,把人工效率发挥到了极致,加上长年和平带来的人口暴发,把社会推上了人口红利的快车道。21世纪的我们又在亲身经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这次革命速度更快,坡度更陡,使我们身处其中都能感受到变化带来的冲击,今天的这个观点,在明天就会被完全推翻。那我们是应该遵循过去的成功经验搞标准化,还是去拥抱新的改变,推崇多样化呢?
一、水桶和火车头
过去商业中的标准化,就是我们上学学的水桶原理,短板是影响整体储水量的关键,要想提高储水量,就应该找到那个短板,让他能够达到平均水平。这种情况下,你如果某一方面特别优秀,是长板,但是并不能给水桶带来额外的储水量,所以在过去,企业中的很多专业优秀人才,并不能创造超级多的价值,只是在对应的岗位上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标准化推进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巨轮,使大量的农民快速的掌握了技能,成为工业化的催化剂。这也是为什么前两次工业革命塑造了现在的世界格局,因为工业化对比传统农业有着巨大的效率优势。
那我们身处现在的时代,标准化还是最优解吗?就像一列火车,决定火车速度的,不是各个车厢,而是火车头,火车头确保方向和速度,各个车厢提供平均的助力,使火车动力不断。
就像现在的商业模式发展,不是一个行业所有人水平差不多,这个行业的效率就最高;而是一定要有一个跑得快的,吸收更多的资源,从而带动行业的发展。例如李诞之于脱口秀,郭德纲之于相声,就是如此。利用跑的快的优势,吸引资源,改变供需关系,从而带动一个行业。
二、80%的用户创造80%的利润
这句话在传统零售业一直被奉为经典。掌握了大多数客户,就可以创造大多数的利润。但这点在互联网商业中,也值得再思考。
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商品被细分为各种各样的类目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以前你是卖旅游鞋的,客户就是有户外需求的人,随着需求的升级,出现了足球鞋、篮球鞋、慢跑鞋这些细分的类别,现在又出现了低帮篮球鞋,室内和室外篮球鞋,市场被越来越细分。回头再看,当初你的80%的用户现在还是你的用户吗?
细分意味着需求精细化。今后的商业可能不是80%的用户创造80%的利润,而是20%的用户创造100%的利润。
三、踏实肯干还是特立独行
如果在制造企业待过,一定会知道曾经的制造企业招人,对你的头发长短,甚至高矮胖瘦都有要求。这是为什么?其实就是为了人才的标准化,一个长相老实的员工,踏实肯干,兢兢业业,听话照做,这是工人的最好模板。“我招的是两双手,可他们却带着脑子”,这句话可能大家都有所耳闻,这就是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人才原则。
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这样的人吗?当然需要,但是需求量大大减少,因为他们的工作大部分将会被机器人取代,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力强的人,一个人可以创造出其他几十甚至上千个人都创造不出的价值的人。我们需要的是火车头,而标准化的人才是在后面车厢跟着跑和提供一些动力的人。
就像马太效应的意思,头部会虹吸更多的资源,就像娱乐明细、体育明星,头部的收入超过整个行业的90%。
在现在社会,你的价值要被看见,不是你在标准化的工作中做的多么输出,而且不犯错,而是需要你在一个领域异军突起,然后被所有人看到。
写在最后
标准化还是多样性?
这两个观点就像是水桶和火车的概念
在这个时代,更少的人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模式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认清自己的定位,制定好自己的人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