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赚钱的公司在卖什么?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行业不好,赚不到钱,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观一些很“虚”的行业,如互联网,金融,奢侈品——别人用很少的成本,卖的东西却能很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花三十块买一杯成本几块钱的咖啡,买的究竟是什么?
花6、7千买一个成本1、2千的手机,钱到底花在哪了?
花几万块买一个装东西的包包,到底满足了什么需求?
在我们脱离的了生产力的限制,物质得到极大满足的时代,这些物质上附加出来的价值,值钱在哪?
答案在于“品牌”。
《从0到1》这本书里指出,在餐饮行业里,大约1/3的店赚钱,1/3的维持生存,1/3的亏损。
我猜这个比例也大致适用于任何行业,包括我所在的建筑/规划设计行业。在经过房地产热潮的黄金期后,如今剩下一部分大型综合企业和小型明星事务所瓜分市场利润,一部分没有特色的公司在勉强维持,一部分已经或很快会被淘汰。
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赚钱。而为什么“品牌”才是企业立足之本,赚钱之道?
2. 品牌是什么?
去年看过的最精彩的一本书,就是《人类简史》。书中指出,智人之所以在所有动物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某个基因的突变,使得智人的大脑能够虚构出世界上并不存在或者还未发生的事物。
“价值”就是人为虚构出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存在人们大脑里的东西。而我们花钱买的任何商品中超出成本那一部分,是它的价值带来的。
星巴克的咖啡那么难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
因为它的每一个咖啡店,它的各种衍生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场景,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享受“手里端着一杯卡普其诺,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有种淡淡的哀伤”的感觉。大家喝的不是咖啡,喝的是一种跟其他大众区分开来的感受。
苹果的手机为什么卖那么贵,就算央视调查后告诉大家它成本只有2千块钱,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去买?
因为苹果产品实现了突破,提前满足了客户以前没有想到的需求。我们每年都在期待苹果会有什么新的创新,我们买的不仅是手机,更是“我是喜欢挑战,追求品质,和苹果一起走在时代前沿的人”的自我认同。
这些价值超出成本的商品,都做到了一点:
让消费者成为他们镜子里的自己。人都是自恋的,除了生存以外,还有在生活中实现自我的需求。
而市场供需关系里,决定一个事物价值的,不是它的成本,而是对方的需求。
因此,1/3的公司自认为付出就有回报而不考虑客户需要什么,被淘汰了。
1/3的公司机械地满足了客户的基本需求得以生存,但始终是客户眼中的“乙方”,是一个收钱干活的下手。
1/3的公司超越了客户的需求,让他们实现了自己都不知道的渴望,变成了客户的必需品,从“乙方”变成了“甲方”,拥有定价权。
而这些超越客户需求带来的价值,加上公司的名字,标志,商品等等其他可得见的元素,就构成了品牌。
设计行业里最经典的例子是Bensley这家酒店设计明星团队,他们从不愁没有项目,出大钱找他们做项目的开发商需要排队预约。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我们不设计酒店,我们创造天堂”。这就是品牌。
而我开头提到的我们设计院的院长,她在好几个项目上,都把客户最初扔过来的几个小项目,通过品牌思维,拔高客户的需求,让他们看到了更大的潜力——原来自己还能以更高更广的视野去实现更好更大的项目。这使得原本的小项目最后变成让客户为公司全套服务买单的大项目。
做到这一点,需要给客户讲打动人心的故事,让客户相信他们能在这个故事里实现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这之前我没有这个意识——原来设计是要这样卖的。正如卖钻石靠的是爱情的故事,卖LV靠的是旅行的故事一样。卖设计,也要有自己的独特故事。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去羡慕别人赚钱的行业。每个行业要完成升级,最需要改变的不是技术,而是思维。越赚钱的行业竞争越激烈,越是要创造故事来打造自己的品牌。
不仅是对于企业,品牌能让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盈利增长。同样对于个人来说,打造自己的品牌,能让其在职场,社会中站稳脚跟,扩大影响力然后变现。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3. 如何打造企业和个人的品牌呢?
品牌体系有这么几个组成部分。(总结自之前强烈推荐过的公众号“圈外”的文章)
1.核心资源
企业:公司是做什么的,有哪些资产,人才。
个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最突出的技能是什么。
2.关键业务
企业:公司有哪些核心业务,辅助业务?
个人:我的优势是怎么运用的,还有哪些能力可以加强它?
3.客户群体
企业:公司能服务哪些人?
个人:我的能力可以帮助到谁?
4.价值服务
企业:公司怎么样实现、优化服务?
个人:我怎么运用技能帮助别人?
5.渠道通路
企业:怎样宣传、销售、交付自己的服务?
个人:怎么样让需要的人知道我能够帮助他们?
6.客户关系
企业&个人:怎样和对方打交道。
7.合作伙伴
企业&个人:谁能帮我做一些我不擅长的事情。
这是了解自己优势,定位目标客户,挖掘客户需求,优化服务销售,最终打造成自己品牌的一套过程。
对于企业,客户是出钱买服务,让公司持续盈利的买方;对于个人,客户可能是你的上司,是你的贵人,是你的亲朋好友。等到品牌做大了,越来越被需要了,就能实现甲方乙方身份的互换。
手艺需专长,思维需跨界。用品牌思维来武装自己的专业长板,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的必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