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论语 里仁篇】第五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章的白话翻译是:孔老夫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是通过仁道而得到,君子不会接受它。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合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宁愿固守贫贱。君子舍去了仁德,到哪里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如果是君子的话,就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德,无论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他必定与仁同在。”
在这章中,孔老夫子首先讲了我们平常人在世俗中都欢喜追求的目标是“富与贵”,就是要有好的物质条件和地位。按现在人的观点,就是要有房有车,还要当官。“贫与贱”呢,就是生活贫困潦倒,也没有社会地位。对于“富与贵”,这是人人都追求的,但如果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就是“道”,去得到“富与贵”,不是遵纪守法而得到的,是违法得到的、如偷税漏税、受贿、小偷小摸得到的,那些不是以“道”的方式得到的,那么君子就不会接受它。那同样的,君子也不会以这种方法把“贫与贱”去除。
在【论语 述而篇】第11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老夫子说:“财富如果合乎道而可以追求得到的话,即使做市场看门员这样卑贱的职业,我也肯干。如果不合乎道而追求不到的话,还是干我所愿意干的事情,不去追求。”这段话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关于“富与贵”这件事情,你真的以为你可以求得到吗?如果“不以其道得之”的话,你根本求不到。假定不以其道能够求得到的话,“执鞭之士”这种下贱的事情我也干呀!但是得不到的!也就是说不照这个道理去做的话,根本得不到。既然得不到的话,又何必用违法的方式呢?应该照着正确方法来做--从吾所好。那孔老夫子的“所好”是什么呢?就是弘道,弘扬仁德之道。纵观孔老夫子的一生,他就是在”富与贵”、“贫与贱”中,照着他心中的所好去取舍、去抉择的。
在儒家的思想里,成为一个君子,他内心所秉持的一定是“仁”。而这个“仁”,就是道的根本。不管你追求的是什么,都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而正确方法的内涵就是“仁”。如果一个君子内心没有‘仁’,那么他也就不会用正确的方法得到“富与贵”,或者去摆脱“贫与贱”。因此,接下来 ,孔老夫子就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舍去了仁德,到哪里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所以成为君子就是因为心中存念仁,这个仁拿掉了,其它就不谈了。
最后,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以仁为中心。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初次听到这句话,觉得要达到这种终食之间不违仁,就觉的很难很难,因为一顿饭的时间是很短的,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的心力又很容易被食物所牵引,关注的是饭的色香味,怎么还会想到仁呢?至于在仓促之间、在颠沛流离之时,那时人是最仓皇的时候,会想着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家财是否能保全,那时怎么可能还会保持心中的仁呢?
但是在看到孔老夫子在陈蔡绝粮时,他那种“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巍巍然的形象让我不禁仰慕凝视。他能做到的,我们后来效学者为什么不能做到呢?我真的能够做到以仁去取舍吗?这就是学习这一章我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