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欲胜人,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


心理学中有个“达克效应”。

意思是说,对某个领域一知半解的人,更容易产生莫名的优越感,进而感觉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 

适当反驳,可能是为交流观点,习惯性反驳,则一定是无知的体现。

正如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 

他们用自己狭隘的视角看待世界,习惯对别人的一切指指点点。 

越是认知浅薄的人,越是缺乏敬畏之心

当你觉得世界一无是处时
自己亦已被世界抛弃 

刘润曾在内部分享会议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住在深山老林的部落族人,某天突然被带到纽约中心。 

他不会惊叹城市的繁华,科技的先进,生活的便捷。而是对用打火机的人说 “不对,你应该钻木取火”,对骑单车的人说“不对,你应该骑马”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族人永远不能融入现代社会,最终在拥挤的街头,做孤独的异类

他后来在《底层逻辑》中写道:

当你觉得世界一无是处时,自己亦已被世界抛弃。

无知的人,通过反驳别人,显得自己无所不知。 

但生活不会说谎,短暂的优越感,片刻的成就感,都在暗中标注了价格。 

愈发偏执的性格,逐渐萎缩的圈子,不断匮乏的认知和眼界…… 

语欲胜人,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用思考代替习惯
把反驳变成反思 

茱莉亚·达尔是当代最出色的雄辩家,获得过世界辩论大赛最佳辩手。然而平时她也因职业习惯,总是下意识反驳周围人所说的每一句话。 

精湛的辩论技巧,能够帮助她在赛场上连战连胜,却在生活中带给她无止境的争吵和疲惫。 

终于在和多年的朋友决裂后,她开始明白:“台上你能辩出一个结果,但在台下,你唯一能和别人达成的共识,就是你们不可能在任何事上达成共识。

从此她跟任何人交谈,都会在对方说完一句话后,强迫自己停顿5秒再开口。

起初,反驳欲被强行压抑,茱莉亚会感到胸口一阵明显的窒闷。但随着反驳欲逐渐消退,她反而有种思考时才有的淡定平和。 

尽管只有几秒,却足以让她意识到,对方所说的大部分内容,根本没有值得争论的地方。

《论语》中说:

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不经大脑的反驳,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 

学会在倾听中思考,很多让你愤懑不平的事情,自会云淡风轻。 

因为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处处反驳。而是坦然接纳自己的局限。在尊重不同观点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完善。


写在最后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曾说:

“习惯不是问题,反驳也不是问题,两者加在一起就是大问题。”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无时无刻的反驳欲。

真知灼见,往往藏在不中听的话里。当你驳回了所有反感的观点,也就拒绝了一切可能的成长

正如演员比尔·奈伊所说,你遇到的每个人,都能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表面喧嚣的波浪,而是底下沉默的泥沙。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最初始的爱,一定来自自己

最终的爱,也一定关乎自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