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中有个“达克效应”。
意思是说,对某个领域一知半解的人,更容易产生莫名的优越感,进而感觉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
适当反驳,可能是为交流观点,习惯性反驳,则一定是无知的体现。
正如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
他们用自己狭隘的视角看待世界,习惯对别人的一切指指点点。
越是认知浅薄的人,越是缺乏敬畏之心。
当你觉得世界一无是处时
自己亦已被世界抛弃
刘润曾在内部分享会议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住在深山老林的部落族人,某天突然被带到纽约中心。
他不会惊叹城市的繁华,科技的先进,生活的便捷。而是对用打火机的人说 “不对,你应该钻木取火”,对骑单车的人说“不对,你应该骑马”。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族人永远不能融入现代社会,最终在拥挤的街头,做孤独的异类。
他后来在《底层逻辑》中写道:
当你觉得世界一无是处时,自己亦已被世界抛弃。
无知的人,通过反驳别人,显得自己无所不知。
但生活不会说谎,短暂的优越感,片刻的成就感,都在暗中标注了价格。
愈发偏执的性格,逐渐萎缩的圈子,不断匮乏的认知和眼界……
语欲胜人,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用思考代替习惯
把反驳变成反思
茱莉亚·达尔是当代最出色的雄辩家,获得过世界辩论大赛最佳辩手。然而平时她也因职业习惯,总是下意识反驳周围人所说的每一句话。
精湛的辩论技巧,能够帮助她在赛场上连战连胜,却在生活中带给她无止境的争吵和疲惫。
终于在和多年的朋友决裂后,她开始明白:“台上你能辩出一个结果,但在台下,你唯一能和别人达成的共识,就是你们不可能在任何事上达成共识。”
从此她跟任何人交谈,都会在对方说完一句话后,强迫自己停顿5秒再开口。
起初,反驳欲被强行压抑,茱莉亚会感到胸口一阵明显的窒闷。但随着反驳欲逐渐消退,她反而有种思考时才有的淡定平和。
尽管只有几秒,却足以让她意识到,对方所说的大部分内容,根本没有值得争论的地方。
《论语》中说:
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不经大脑的反驳,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
学会在倾听中思考,很多让你愤懑不平的事情,自会云淡风轻。
因为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处处反驳。而是坦然接纳自己的局限。在尊重不同观点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完善。
写在最后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曾说:
“习惯不是问题,反驳也不是问题,两者加在一起就是大问题。”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无时无刻的反驳欲。
真知灼见,往往藏在不中听的话里。当你驳回了所有反感的观点,也就拒绝了一切可能的成长。
正如演员比尔·奈伊所说,你遇到的每个人,都能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表面喧嚣的波浪,而是底下沉默的泥沙。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最初始的爱,一定来自自己
最终的爱,也一定关乎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