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好!
前几天冉主席在电话中说,李宁明老师出版了一本叫《春燕啄泥》的文集,要开研讨会,并嘱咐我写一篇评论,我很爽快地答应了,我只所以答应,是因为我和李宁明老师早已是微信好友了,我时常看他发在朋友圈里的文章,对他的文章我是比较熟悉的。
从冉主席处取回书后,我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仔细看完之后,我感觉到: 他的文章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老者唠家常,又似老僧说佛。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忧抱琵琶半遮面,有的是他那种不愠不火、淡静而从容的风格。 他写乡愁让人心起波澜,他写亲情让人想立马与家人团聚。
他写小说故事能让人对号入座。
他虽然是政府的公职人员,但他的文章却没有一丁点官话,也从不端架子。他的文章朴实无华,有的似一股山泉,有的似一株野花,有的似一棵春草。他的文章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格,看不出是什么体,看不出脱胎于谁。他善于说理且见解独到而深刻,从不人云亦云。他的文章正应了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说真的,如果不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是绝对写不出此等文章的。如果不是一个爱好读书、乐于写作的人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如果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更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他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他的文章都是发自肺腑的,他的文章也不是一挥而就就了事,他常常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改,直到满意为止。
李宁明老师的微信昵称是春风送瑞,今天要评论的文集是《春燕啄泥》,看来李宁明老师对春是情有独钟啊!是啊,春,充满生机和希望;春,又是一年的开首。春有着非常好的寓意,寓示着李老师的文章像春天一样让人耳目一新。那春燕啄泥是要干什么呢?是筑巢,李老师正是要像春燕一样,一步一步地筑起自己的文学之巢,并孵化出真真正正属于自己的文章,并让它像燕子一样飞翔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这种春燕啄泥的精神非常可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说领导干部写文章出书是附庸风雅。我要说,附庸风雅有什么不好,总被觥筹交错、灯红酒绿强吧!现在全社会都在构建书香社会,国家也在推进文化自信,如果领导干部只说不干,不从自身做起,那怎能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呢?
在中国古代,文章是官员素质的一部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缺一不可。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会很快忘记。二是有一些思想,但行文不美的公文(如大量的奏折、记、表),人们也容易忘记。三是以《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为代表的既有思想,又有艺术高度的散文,而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官所写。我想李宁明老师一定熟知此理,他在写作上肯定怀揣着很高的目标,是要向第三种文章奋斗的,这种目标很有必要,应该为之继续奋斗下去!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其实散文也是这样,好的散文、都是思想深刻、语言优美、结构巧妙。不好的散文却是症状各异。散文容易写,但要写得出彩确实不易。只所以不易出彩,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实没有搭配好,缺少感人的力量,用时髦的话讲就是不走心。如果把散文比做一棵树,实就是的枝干,虚就是绿叶,二者搭配得好才能摇曳多姿引人眼球。实多虚少,散文就显得生硬枯燥,缺少让人回味和咀嚼的余地。虚多实少,散文就立不起来,显得华而不实,无法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业余写作者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些成熟的作家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的好!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一要多读熟读古代的经典散文,如《古文观止》、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明清的小品之中,还有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另外,还要读一些与文学无关的史学、哲学、美学、自然科学、中医,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二是要多写,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要对文字保持敏锐的感觉。三是要和名家多交流,名家一句话往往胜过你闷读十年书!
好了,不成系统的啰嗦了这些,最后衷心地祝李宁明老师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广,文章越来越出彩,并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早日问世!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