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号“憨爸”对今年高考英语卷的解读,我才了解到每年英语考卷中“中国文化”占比不容小觑。“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宗旨完全体现在了考试中。我想起去年妹妹班的英语老师通知学生参加一个英语演讲赛,演讲主题就是“中国文化”。我一开始没重视,截止日期前一两天才匆忙帮妹妹录了一个视频,后来也没下文了。
憨爸推荐了广电总局出的一套全英“中国文化”学习视频《Hello China!》。视频内容和画面看起来都不错,相信对即想学好英语又想学中国文化的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文章后面一条评论引起了我的思考。评论者认为,只有先把母语学好,对本国的历史文化科学有足够的了解,再去学相关主题的英语内容,理解起来会更容易,学起来也会更简单。
我对这句话挺赞同,但也有一个疑问,即,有没有不学中文就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的人士?
在我的个人认知图书馆搜索一下,好像没发现。国外有名的汉学家,他们的中文造诣大都很深厚。所以,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文化,先得用中文讲好中国文化。
逛书店,在英语区很显眼的位置,摆着辜鸿铭先生的《The spirits of Chinese》,还有许渊冲先生的诗经和唐诗宋词翻译。与他们同时代还有很多学贯中西的大师。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100多年前,正值水深火热的中国,需要向外界介绍中国,寄希望于“师夷长技以制夷”,100年后,这一工作仍在继续。只不过,如今的中国,是挺直脊梁更自信地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学好了,再用英语讲好它,传播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也是我听BBc常有的感慨。只要听到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等各国人士在介绍本国历史文化时,我就想,是我们英语不好吗,所以才没人请?或者是zz正确影响了它的选择?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是后者,但我认为前者同样需要重视。
央视纪录片《吾家与吾国》有一辑讲的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奠基人乐黛云先生。采访结尾,记者问她:“您对年轻人想说点什么?”她回答:“学好英语。”我当时一愣,感觉有点突然。一个堂堂中文系教授,建议年轻人学好英语,用意何在?转念一想,她真正想说的,是学好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她本身是比较文学的奠基人,在两种文化中穿梭,她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一定有更切身的体会。所以,她给年轻人的建议,我相信是发自肺腑的。
回到学英语本身,我个人认为,“博览群书”很有必要。比如我听bbc讲太空探索,就听得云里雾里,听深海生物,也听得一知半解。但是听时事热点、亲子话题、夫妻关系、人生智慧等,就感觉如鱼得水。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我对太空和深海的认知本来也少得可怜,用中文听都不一定听懂,听英语就难上加难。大学学机械还要学专业英语,真的是隔行如隔山啦。但各方面都涉猎一点,也许“山”矮一点,能爬过去。
全国卷语文作文以《红楼梦》为主题,这也反映出经典文学的回归。所有这些信号都是风向标,难道东风势必要压倒西风了吗?
不过我总相信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既要做好自己,更要做自己,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