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项规定精神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清廉底色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列为必学教材,不仅是对作风建设成效的肯定,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治本之策。回望八项规定实施以来的十年,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我们更需从中汲取智慧,将严的基调、实的作风贯穿三农工作始终,确保乡村振兴成色足、底色亮。

破除面子工程,让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乡村振兴最忌盆景式作秀,许多地方都曾出现涂脂抹粉式的改造,耗费巨资却无实质效益。八项规定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正在于从月饼、贺卡等具体问题破题,乡村振兴也一样,需要从小切口突破,实现解渴纾困,可以通过建立效能评估机制等方式,对项目可行性开展穿透式核查;推行村民点单模式,基础设施建什么、怎么建由群众说了算;实行终身追责制度,杜绝拍脑袋决策...多措并举破除面子工程,让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扎紧制度篱笆,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村居蝇贪蚁腐将直接啃食群众获得感,八项规定从一顿饭、一杯酒严起,最终撬动全局变革,借鉴这一经验,农村三资监管须打好组合拳,一方面应搭建智慧监督系统,村级财务实时上传至区块链存证。同时实行双公开机制,既公开结果更公开决策过程。另一方面组建村民质询会,每季度对村务开展现场问政。如三明市沙县区创新推出"村务卡"制度,将村集体资金纳入统一监管系统,每笔支出都需经"三审一公开"程序,并在村务公开栏和线上平台同步公示。实施以来,全区村级非生产性支出减少32%,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事实证明,只有让权力不再任性,群众才能真正暖心。

培育清廉土壤,让文明乡风浸润心田。八项规定既刹住了车轮上的腐败,也扭转了人情中的歪风。乡村振兴也同样要塑形更要铸魂,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开展清风入户行动,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二是开设家风讲堂,用鲜活故事教化乡邻;三是打造廉洁文化带,将农耕器具、乡谚民谣转化为廉政教育载体。

从改进作风到振兴乡村,本质都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当八项规定精神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我们必将收获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更有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广大基层干部当以《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为案头卷,常翻常新、常悟常进,用清风正气护航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