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认为,经行乳房胀痛主要在于治肝与治胃。如月经欲来,乳房胀痛多属于足厥阴肝经气滞;若月经已来,乳房胀痛多属足阳明胃经气郁。
2.月经不调
若经行小腹痛,拒按有大血块者,可选用化癥回生丹治之。
若经行小腹胀而不痛,血块较小者,可用琥珀散。若胀与痛都不明显者,可选用八珍汤加制香附、益母草、鸡血藤等。
若仅是月经周期异常,可选用独圣丸,即四制香附丸(分别经酒、童便、盐水、醋制)调治。
若属于中气虚兼有少量血块和小腹微痛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红花、桃仁、少量川芎和神曲以益气和血消瘀。
若属于肝脾失调而心悸失眠,体倦食少,并有少许血块,兼有小腹微痛者,可选用归脾汤加桃仁、少量川芎和神曲以调调和肝脾、活血消瘀。
若合并有心气不足,营血亏虚而纳差,惊悸健忘,烦热自汗,体倦肌瘦,兼有小腹微痛并有少量血块等,可选用人参养荣汤加丹参、桃仁、制香附、神曲等以调和心肝兼理脾胃、和血消瘀,但桃仁量不宜太大。
若属于肝胆火盛,导致经血紊乱,头晕心烦,口苦耳鸣,喜食凉饮,便干溺黄,兼有两胁及小腹掣痛,并有小血块,五心烦热,口苦胁满,食纳不佳者,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桃仁、制香附、神曲等疏肝解郁活血。
3.痛经
痛经多发生于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腰腿酸痛,甚至剧痛难忍。
诱发此病的因素很很多,如先天气血不足,胞宫发育不良,或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导致经水运行不畅而发生本病;
或因经期、产后过用冷水洗涤而感受寒湿,以及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脾胃受伤而致痛经;
也有因经期不注意卫生而同房导致气血失调乃成痛经。
蒲辅周认为,对于痛经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若属于脾胃不调,身体消瘦,经前或经后腰痛肢倦,小腹胀痛,宜调和脾胃为主,兼理气血。
若见形瘦,痛连及胁,腰酸腿痛,多属肝气郁结,宜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化结消瘀。
若患者小腹发凉,喜热畏寒,经行小腹胀痛,血色发黑,甚者有血块,此多属寒,宜温经汤加减。
若兼见身痛,宜用五积散,每用五钱,水煎,食前温服,并嘱不食生冷,不坐湿地,不用凉水洗脚,少动肝气,以免再次发生痛经。
若是肝郁痛经,则见口苦、胁痛、胸腹胀满,可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郁金、五灵脂、元胡、乌药等。
若有黑血块者,可选用少腹逐瘀汤。
若痛甚,血块多,可选用化癥回生丹。
若经后腰酸,小腹胀痛者,属气血两虚,宜圣愈汤加减。
若经后带下多,腰酸,腿软无力,此属中虚脾弱,宜用补中益气汤或五味异功散加山药、乌贼骨、杜仲、补骨脂等,或归脾汤、十全大补汤酌情使用。
4.崩漏
月经期大出血称经崩,出血淋沥不断称漏,两者在发病上有明显差异,但也有密切关系。
崩可转至漏,漏久往往引起崩,因此治疗上多相同。
崩证大出大出血可用独参汤,益气固脱,又能生血,亦能统血,正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但在补血止血之时,注意化瘀,蒲辅周比喻说,洪水成灾多为河床阻塞不利且不能及时疏通所致。
因此,中医认为止血尚易,而消瘀难。治病求本,必须抓住出血的主要原因,不能单纯止血。崩血、漏血过多,无热者,宜用胶艾四物汤补之;若热重者,用知柏四物汤清之;
热轻或少者,用四物汤加炒黄芩、黑荆芥和之;
漏血涩少,有瘀滞者,宜四物汤加香附、桃仁、红花行之;
兼气虚者,用八珍汤加红花、炮姜、艾叶炭、侧柏炭、荆芥炭、莲房炭、黄酒、童便加水同煎。
崩血时伴有心腹痛甚者,为血滞不散,宜失笑散;若崩血因思虑伤脾引起,多为心脾失调,宜归脾汤;
若崩血因恚怒伤肝引引起,宜逍遥散加香附、青皮。
崩漏日久,脾伤食少,中气下陷不能统血者,宜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举陷汤加减择用之。
若崩漏日久,气血已亏,冲任损伤者,宜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加杜仲之类。
崩血补、止后仍不止者,当防其滑脱,宜用地榆一两,水醋各半煎,凉一宿,次早服用,止血效果好,血止后再随证选方。
对于形体瘦而又有血热致崩者,嘱用新鲜地骨皮二至四两,用纱布包之,瘦猪肉四两或排骨半斤,文火炖两三小时,去地骨皮,喝汤吃肉,一月之中可炖三四次,用之多见效;
气虚者加黄芪。肝肾亏损者,宜二至丸加穞豆各五钱煎服,也多有效验。
老年血崩之验方:当归、熟地、阿胶、红花、冬瓜子。妇人胞宫内有癥块可用桂枝茯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