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站在白起与秦昭襄王的位子上来讲,谁的眼光更独特?
春秋以来各诸侯国之间的局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下一刻某些国家将会不存在。局势就是这样的走向,到了战国中后期天下局势与其说秦对山东六国,还不如说是秦赵之间的对决。有关秦赵对决中的转折点想来大家也是十分的明白的,就是战国末期重要的战役之一——长平之战。
其实在这场战役中白起与秦昭襄王两人的都没有错误,站在白起的立场上来讲,白起是为了秦国、老秦人、是为了秦国军事角度来为秦国的发展负责任。
相反由于当时是家天下的制度,国家是属于皇族的,所以秦昭襄王是站在自己对王权的私心以及家天下的政治角度来看秦赵两国之间的问题的。
秦昭襄王之所以没有采纳白起的意见,并不单单只是因为范雎在秦昭襄王身边吹耳旁风,而是秦昭襄王在内心深处认为白起很危险,这也直接导致秦昭襄王后来处死白起。
对于这件事能够证明的是两人的是:两人谁看待事物更加长远,而非是白起与秦昭襄王两人谁的眼光更正确
正如我们当今所提出的:时间是检验一切的真理!秦昭襄王同意了撤兵前提是赵国割地赔款,事实上也正是赵国的割地赔偿,不过这个代价是让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轴变得更长。在这期间赵国也表现的十分的聪明,向秦昭襄王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让秦昭襄王乐在其中。
而赵国在背后做的就是积极向外求援,向魏国寻求帮助,做好和秦国再次作战的准备。而等秦昭襄王做完自己的梦之后才发现,现实是惨痛的。不过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地方,否则秦昭襄王一定会买上一些的。
这个时候的白起已经被秦昭襄王罢免,所以这个时候的赵国也开始恢复自己原来的面貌,颇有一副小人的得志的嘴脸。因为赵国身后有靠山,有了楚国和魏国的支持赵国变得有恃无恐,在最后和秦国签署割地赔偿相关事宜的谈判上直接拒绝签字。
这无疑会让秦昭襄王变得恼羞成怒,结果就是秦昭襄王再次发兵灭赵,当秦昭襄王想要任命白起为统帅大将军的时候,白起却以赵国内部已经安定,邯郸城已经做好了防御,再加上外有魏国与楚国大军,赵国是肯定的灭不了的唯由,直接拒绝了秦昭襄王的任命,也就导致一代名将白起陨落于世间。
后秦昭襄王强行开启战事,另派一名秦将统帅秦国二十万大军,浩浩汤汤的来攻打赵国,结果错过了最佳灭赵机会,结果很明显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这一战秦国二十余万部队,回来的寥寥无几。
秦昭襄王算是尝到了自己酿的苦酒的味道了。可惜的是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实在是让人心里面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