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湾之行回味文

杨家湾之行回味

文/左月

        4月28日,是孙儿人生中的又一个第一次,也是我人生中的又一个第一次一一我们去距市区约30公里的红山区文钟镇杨家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

        实际上,第一节课从旅游大巴开动不久就开始了。给学生讲课的,是学生们这次研学活动的导师、“牧野一班”班主任。她中等个头,戴着口罩,穿着红色马甲,拿着话筒,开讲前,男助手先把实践基地宣传手册发到学生手中。

        导师问:

      “孩子们,今天开不开心?”

      “开心!”

        “知道我们要去哪里吗?”

        “杨家湾!”

        “去杨家湾干什么?”

        “研学!”“玩!”

        “对了!一二年级的同学说,我们来玩了;三四年级的同学说,我们来劳动了;五六年级的同学说我们来当牛做马了,初中学生说,我们来当奴隶了,高中的学生会说,我们来当黑奴了!”

        从导师的幽默介绍中,我们能大致猜到,这次研学以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动手操作多,室外活动多,正赶上天热的时候来杨家湾,对孩子们是个考验。于老师一再强调戴遮阳帽、带防暑用品,甚至考虑到了个别学生要带防过敏的药。

        导师还简要地依次介绍了这一天八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无土栽培的重要性,她比较了一组数字一一我们人均土地1.5亩,而美国人均耕地116亩,差不多是我们人均耕地面积的百倍。

        导师问:“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耕地这么少,大家觉得我们的粮食、蔬菜、水果是够吃还是不够吃?”

      “够吃!”

      “耕地这么少,为什么我们的粮食、蔬菜、水果还能源源不断地供应呢?”

        ……

        “ 因为我们拥有现代农业技术一一无土栽培。”

        孙儿一路上总要好奇地拉开窗帘看路边风景,我也有此意,但张佳梦缘同学怕晒,我们只好依着她,把窗帘拉上。

        车到杨家湾,与上车一样,还是分前后门。下车后发现杨家湾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村民住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远远望去,东面半山腰上有一排日光温室,铁架子上一排鲜红的大字一一“杨家湾劳动实践基地”,左侧山脚下是一排窑洞餐厅。

      第一节课,是感受传统的运输方式。我见到了久违的扁担、抬筐、独轮车(方言叫推车子,不过不是木制而是铁制的)导师上课前先讲了朱德的扁担和南泥湾开荒的故事,这既是革命传统教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战胜敌人封锁),又是劳动意义的教育(要想生存,必须劳动)  接着让全体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抬粮、推粮比赛。  (所谓粮食,就是在蛇皮袋里装上土),哪组先把所有的粮袋抬到指定地点,哪组胜出。

        为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抬“粮”时,三个人一组,抬筐上的绳子四股系在一起(不像当年我和姥爷散粪时那样,前面两股,后面两股,因为我个矮,前面的筐绳要在扁担上绕两圈儿,另外,如果抬筐离地时仄歪,还要调整两边绳子的长短),这样一来,因为急着跑,不管抬筐平不平,粮袋往往从筐里掉出来,边上的替补队员赶紧搬起袋子跟红扁担前后两个孩子一起往对面跑,一个孩子累得气喘吁吁,那两个抬粮的孩子变成打伙扛扁担的了!

        第二节课是体验传统农耕文明。我见到了久违的老式播种工具一一犁杖、点葫芦、簸梭、磙子,倍感亲切。导师说,先让农民伯伯教你们怎样种地。

        耕种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农民师傅教孩子怎样扶犁杖,怎样用点葫芦,怎样拉簸梭、磙子不跑垄。接着开始分组耕种比赛,哪组第一个完成开沟、点种、覆土、保墒全部工序,哪组夺冠。

        依我看,抬粮组崔敬泽表现最出色;推独轮车史钦岳挺溜活一一甭看地不平,他个子小,但小铁推车不倒;耕种组付孟哲干得好。另外,男生盛一轩,女生盛子洋都表现出众。

        第三节,感受现代农业技术课在温室里上。导师讲了水培和雾培。一看那分好几层的栽培槽,就明白了,为什么无土栽培的农作物产量是传统大田种植产量的好几倍。

        实操时,导师告诉我们,种穴深度为你们的手掌伸开后,去掉手指部分的高度,穴距则是掌根到胳膊肘的距离,以身体某个部位作测量工具,听起来好懂,作起来容易。我要求付孟哲和我家正航一组,他挖坑,正航撒种子,一穴4粒;他盖有机固态肥,正航浇水一一我们的水杯接满自来水,正好够。我当然也要帮忙。我想象着,不久,我们的合作成果就会生根发芽。

        第四节课听老师讲虹吸技术并实操组装虹吸系统,因为时间短而零部件太多,又没有大屏幕演示,没能完成既定任务。

      午饭在窑洞餐厅吃。营养配餐盒饭,主食是大米饭,菜是两荤一素(鸡柳、豆腐片炒肉,西红柿炒鸡蛋)。师傅把添菜任务交给我,孩子们都争着要鸡柳。因为活动量大,大家吃得都香甜。饭后做手册上的填空、判断、连线、选择题,巩固学习成果。

      下午第一节课,在村头为全村人煮腊八粥的大锅前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在一张大宣传画上,从立春开始,各小组做沿节气名转网球游戏,画上有洞眼儿,成员之间配合不好,球绕不过去,就从洞眼儿掉下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不了终点一一大寒。但孩子们不得要领,像簸萁一样颠球,球不时就掉下去。

      第二节课是给肥田松土能手蚯蚓建家。把高约1.5米,直径约25厘米左右的塑料管(下部有若干黄豆大的孔,以备蚯蚓爬出),埋在土坑中,小组分工完成,有同学挖坑,有同学下管扶管,有人埋土,有人到老师那里领蚯蚓往管子里放。建完蚯蚓房子后,建设者在管壁上用马克笔签名。正航同学除了签名,还画了一只小老虎。孩子们一个个兴趣十足。

        第三节是红色传统文化学习一一学打腰鼓。看起来倒也不难一一将腰鼓用右肩斜挎于左腰际,鼓面一前一后,左手执鼓槌位于鼓面二分之一处,右手鼓槌举过头顶,这叫起势,敲击时先左实右虚各两下,后两手同时敲,手法、步法也有说道,咱是门外汉,没有实敲体会。如果孩子们学会了,也许会再现刘成章笔下安塞腰鼓的炽烈与火爆。

      下午第四节是学习非遗手工制作一一拓染。在正农学堂,一个大棚里,导师们给学生一人发一块绿色铁板,上面有方格和圆形花纹,又发一方边长20厘米左右的白色的正方形手帕。把手帕在铁板上开口朝外横向对折,用手压出折痕后打开,把事先采来的各种树叶、草叶组成自己设计的花形,正面朝下,背面朝上贴在折痕的下半部分,再把手帕上半部分折过来压住树叶、草叶,然后用铁锤对着透出来的叶影逐片细细敲打。

        这时,大棚里顿时响起一片叮叮当当的锤打声,有的孩子认认真真,有的孩子嘻嘻哈哈,使劲砸,教官呵斥说:“待会你把铁板砸坏了,就让你赔!”锤声笑声呵责声,混合在一起,好不热闹!

        我们只在手帕上放了两片枫树叶,两片金叶榆叶子。初学,不想整复杂了。孙子拿小锤子,我拿大锤子,你一下,我一下,敲着敲着,手帕上透出微微的绿,淡淡的黄,而且确有枫榆叶子模样!

        师傅让我们掀开手帕,轻轻揭去早已锤得只剩丝丝缕缕的树叶,说,这手帕就是你们的了,可以带回去,送给家人。为了不掉色,回家后用盐水浸泡,不能拧,泡够半小时,捞出来挂在没有阳光的地方阴干。

      虽然这次研学活动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却值得人久久回味,思考。

      真知灼见,是离不开实践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