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鱼家乐(原创) 无名小镇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传世之作《史通》中提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要具备史学、史学、史识。而冯友兰在写《中国哲学简史》中,也写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而对于自己的哲学简史却因为要通俗易懂,不能展其学,才、识是必需要有的。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写出来的文章,如果能具备一项,就能获得一些粉丝的关注。
1才者,文笔精妙
今天写文章的素材一直没有选好,从早晨起来就开始想写什么?但是一直没有成熟的想法,参阅了好多公众号的文章,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真是不敢与他们相比。
看这些名家的文章,总是感到意犹未尽,当然只要在我水平之上就可以称为名家。看了一篇想看第二篇;同一篇文章看了一遍又想看第二遍。而我的文章写完以后,自己都羞于看第二遍。结果造成昨天的文章发了公众号以后,发现其中有好几个错别字,但是已不能更改。
对自己文章文笔的不自信,就如同我对于自己的外貌不自信一样。自小我就认为我遗传了父母的所有缺点,父亲的双眼皮大眼睛和母亲白嫩的皮肤我没有得到真传,但是却遗传给我单眼皮小眼睛加上粗糙皮肤并且还有星星点点的雀斑,以至于不敢照镜子。不敢照镜子的结果就是导致自己对于穿衣打扮不讲究,不注意外观形象,当然就会更加不尽人意。
以至于我的闺蜜曾经开玩笑问我,“当初你的老公是如何看上你的呢?”
我直接回答说,“你不就是嫌我长得配不上我老公,但是这个问题,你不要问我,当然需要问我们家老公啦!”
穿衣打扮不是一日养成,文章的文笔也不是可以迅速提升的,两者都需要经常地锻炼。日日积累,量变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会引起质变。
2学者,资料精熟
对于写历史文章来说,要求达到史料精熟,而对于其他工作,如果能达到精熟的程度,就可以成为一行技术的领先者。术业有专攻,也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一个朋友比我在法院工作都早,参加司考的历史也比我长多了,但是一直没有过司考这个进入审判部门或从事律师行业的敲门砖,空有很多遗憾。
四年前我考过的时候就告诉她,不要强调懂得多而不精,而要达到专且熟,争取看过一个知识点就要达到精确并且熟练运用,但是她却认为多掌握一些知识点更有用,但是有时候在运用的时候不知道精确的是什么,模棱两可,当然选择题就会出错。
今年她仍然在奋战,这两天今年的司法考试成绩出来了,她说离分数线还差100多分,对她是个打击,但是这是可能得到的结果。
同样,对于任何一项工作来说,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就容易自如地加以运用。
对于写文章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脑海中时时储存着各种各样的资料,不管写怎样的主题都能顺手掂来,并且会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写出任何文体都不会难。当然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输入,输入不是简单地看,而要加深印象,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水到渠来,文思泉涌,成为我们写作中源源不断的素材。
3识者,选材精当
我们有时候会用学富五车、才学八斗,才学出众,才学高深等形容他人的的知识渊博;而出于自谦,会说自己才学疏浅等等。对于一个人,有才能和有学问,就是最高的褒奖。
识者,我们认为是见识观点。是在才学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占有大量资料并融会贯通之后,形成的看问题、抓本质的能力。
对于写作来说,前些天汤小小老师在讲写文章时,要选择一个新颖的主题,并且最好能有一个比较吸引人的题目,或者是能抓住当前的热点去写,都是讲的文章的识的问题。
同样对于文章,具备了才,文笔精妙;具备了学,资料精熟,可以说是一篇能让人看得下去的文章。如果再具有识,能够在选材方面达到精当,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