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价格体系如何运作?
政府在调控物欲、房租管制、制定最低工资法方面,还有哪些常见的经济学谬误?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企业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我们需要了解企业必须共同面对的基本问题:劳动力和资本是通过价格体系,即通过生产成本、价格和利润三者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来调节的。
1、供求决定价格
大部分人都知道,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反过来又会影响供给和需求。需求量增加时,价格上涨,其生产商获得的利润增加,同时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一行。
这种情况下,生产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生产者会被迫出局,因而产品的供应量也会减少或不再增加,只留下生产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生产者。
我们要了解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边际成本,它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边际生产成本总是趋于彼此相等,但并不是由边际生产成本直接决定价格,而是由市场对这类商品的预期需求决定的。这样的关系,使得不同的商品的相对供应量在自由竞争的私人企业体系中得到调节。
以上过程会让人产生“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错误想法。
简单地说,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生产每一样东西,都得以牺牲放弃其他某样东西为代价。
生产成本其实可以定义为:为了生产某样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事物的成本。(注:因为这本书是上世纪40年代的,有些概念和现在不一样。例如,这里的生产成本是现在经济学中定义的生产成本加机会成本。)
由此可见,为了让经济维持良性循环,应该依靠价格、利润和成本体系的半自动化运作,放手让劳工和资本从衰败行业释放出来,进入成长中的行业。
但官僚们并不了解市场这种半自动化体系,总是企图改善或矫正这种体系来满足向他们施压的集团的利益。
2、 “稳定”物价
我们可能听过某些行业的协会呼吁,他们现在的市场价格已经低于利润,再这样下去只能倒闭,因此为了保护该行业,政府应该提高售价,否则消费者会因为眼前的便宜,在大量工厂倒闭供给减少而价格上升的时候,不得不花高价购买该种商品。
3、政府和投机商的调节
如果一种产品的物价一直低于其成本,致使所有企业不能支撑下去,从而寻求政府援助,一般当权者的做法是:贷款给农民,让他们在低价位时囤积货物,等到价格回归正常时再销售,从而改变供求关系。
当权者常常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仅仅是为了获得农民的选票,不顾长期的经济考虑而提高农产品暂时的价格,就算农民因为政府的补助得以囤积商品,不在低价时销售,明年就可能面临过剩的问题,总之,长期来看,这是对经济体极大的不利。
通常市场上也会有类似此时政府角色的人——投机商。作者认为,许多人对投机商怀有偏见,而事实上,正是投机商的出现,使商品的价格全年趋于平稳。
投机商人看到如此低廉的价格,就会先把商品囤积起来,等市场上卖完了再拿出来卖。对于农民们来说,投机商人并不是他们的敌人,相反,应该是他们的朋友,因为正是这些投机商人的存在,农民们才规避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而另一方面,投机商人多了,他们在商品低价时买进,在高价时卖出,其实就是在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达到价格稳定。
4、政府强制干预阻碍优胜劣汰
政府强制干预价格,实质上就是在保护那些本来就低效的企业,这意味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企业不能以有竞争力的低价大量销售他们的商品,使得这个产业整体的生产效率都在下降。
如果由市场决定价格,那些低效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掉,而他们原本占用的土地、人力、资本等资料就得以转移到收益和效率更高的行业,而现在却只能被白白浪费。
不管是产量还是价格,现在(指当时的40年代)的当权者们都掌握着控制权,并没有让自由贸易的市场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5、政府管制价格
前面谈论的是当权者将价格平稳在市场价格以上,现在我们来看当权者将价格控制在市场水平之下的效果。
尤其是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当权者会巧借“对抗通货膨胀”理由来限制物价。而其源头,在作者看来,来自于当权者施行的货币政策。限定最高价之后,可能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商品变得便宜,人们买得也更多;二是商品供不应求,但生产积极性被打压,于是亏本经营。
前车之鉴的案例是美国二战牛肉屠宰,当时屠宰场在物价部门的要求下,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销售,如果当权者不采取其他措施,势必造成越来越多的屠宰场逃离这个行业,造成牛肉短缺,原本的目的是让消费者可以买到更多更便宜的牛肉,可是后来的结果却背道而驰。
而政府为了管制物价,出台了所谓的措施:配给制、成本管制、补贴和全面管制价格。而这些措施本质上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价格管制往往可以立竿见影,但是时间越长,后患越明显。因为对某一商品进行价格管制后,会带动其上下游商品价格的变化,于是不得不把这些商品也一同纳入价格管制的篮子里。
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一定是全面的价格管制。其实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是商品匮乏或货币过剩。所以,在价格管制问题上,作者认为,如此作为,不如不作为。
6、房租管制的后果
房租管制也属于价格管制的一类,因此造成的后果很相似。
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关于房租管制的讨论,是在战争及战后时期,并且目前我们所处的是比较和平的时代,因此现在的状况可能并不能完全适用。
作者分析,在战争期间,政府基于“让贫穷的人也有房子住”的理由,会对现有的房子,特别是旧房子进行房租管制,虽然看似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服务,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漂亮。因为这种做法会造成一种差别待遇,在房屋原本就紧张的时候,那些已经租到房子的人可以享受优惠的房租,而那些没有房子的人可能根本就没地方住。
对旧房子的房租管制会导致如下的结果:
抑制了新房产的开发。没有人愿意盖新房子,因为根本无利可图。当权者就又要采取价格激励政策刺激新房。
旧房子的维修问题。业主在限制的房租条件下不愿意出维修费用,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经济动力,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足够资金去维修。
总之,这是一场亏本买卖。在经历过二战以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廉租房兴建工程。自然,可以拿到廉租房的受益者花的是所有纳税人的钱。而这个政策的结束标志一般是空房率到达某一个值。但是如同第十七张卡片“稳定特价”里面讨论的一样,需求的增加带来的是供应的限制。当权者看到的是大多数住户近几年的选票,而长远来看,住房权益和房东的利润却被忽略了。
7、最低工资法
相信所有人基本都知道,每个地方都有其相应的最低工资保障。作者就这个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总的来说,保障每个人的消费水平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对经济有利的。而要剖析最低工资标准问题,我们首先站在雇佣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雇员的产出价值不高于最低工薪标准,那么他很有可能被辞退,因此这些当权者原本想保护的人,并没有获得最低工资,反而失业了。
也有人认为提高商品价格可以解决工资问题,持这一观点的人没有考虑到商品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一种商品如果硬性地提高价格,消费者会转买其他同类商品或者替代品,从而这种商品减产。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最低工资标准会导致一些劳工失业,那不如刚好就用来淘汰那些低效行业好了。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员工失业下岗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他们转去其他行业的同时,带给其他行业残酷的竞争。
也有人指出,一家垄断公司可以支付低于保障工资水平的薪酬。其实这些人并没有考虑到,公司需要支付一定量的工资来吸引足够多的人来维持垄断地位。
提高工资的正确手段应该是提高边际劳工的生产力,例如积累资本、提高管理效率等。
8、 工会真的有办法提高工资吗?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都相信多劳多得,也就是劳动生产率决定工资,而大部分工会领袖却不是这么想的。
因为劳动力市场竞争并不发达,劳资双方,即劳工和企业资产所有人都无法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相比之下,劳工方面掌握的信息会更少,因此吃亏的往往是劳工方面。所以法律总是会向劳动者一方倾斜,工会便会乘机针对某些工作,要求雇主订立标准薪酬。这些强制手段的制定无异于由当权者制定最低工资标准。
工会有时会用更强硬的手段,例如罢工来逼迫雇主提高工资。而罢工中很高可能夹杂着暴力手段,例如阻止雇主招募新员工,阻止其他员工正常上班等。罢工者霸占的是享受这项劳动的特权。
所以,即便是工会为员工争取来的工资,只要它不符合劳务市场的实际价格,都是有害的。如果工资提高了,雇主成本也自然提高,雇主会将这一部分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提高商品价格,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同样是广大的劳工方,因此他们的购买力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而且,如果阻碍了雇主企业的总体发展,就无法创造出本来的利润和新的就业机会,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
所以,问题的核心结论是,工会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牺牲雇主利益提高工资,但是从长期看,没有实质的提高。
思考与讨论:
今天谈论的都是价格和薪酬问题。按照作者的理解,薪酬和价格都不应该由当权者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调整,并且作者也分析了调整之后会带来一些恶果作为支撑自己论点的理由。反观我们现行的经济状况,我国正在实行各种补助政策,例如农民补助,住房补助等。是否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实际上,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有时是非常大的。想来前苏联和我国都曾经实行过计划经济,其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其实这已经说明,由国家完全掌控经济的一刀切是不行的。那你认为,那政府究竟要掌控多少才合适呢?什么事情政府不应该管?什么事情必须由政府来管?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