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可明明吃得差不多,
有的人越吃越健康,
有的人却恰好相反。
这究竟是为什么?
难道是吃饭的打开方式不正确?
嘿!还真可能说对了!
可能就是因为有人没有做好
吃饭时的这12件小事。
12条健康饮食的黄金标准
一.两餐间间隔4-6小时为宜
经常说一日三餐一定要按时吃,但你有想过为什么一日三餐的时间是如此安排的吗?因为如果两餐间隔时间太长,你就容易因为过度饥饿而吃下过多食物,导致摄入热量太多;如果间隔时间太短,又无法让消化器官获得充分的休息,导致食欲不振,也会影响消化。而且一般混合食物在胃肠中停留的时间大约是4-5个小时,考虑到上述这些原因,两餐之间最好间隔4-6个小时。
(参考自:《中国保健营养》2012年9期)
二.特别饿时先喝点清汤
有些时候还没等开饭,肚子就已经饿得咕咕直叫?不妨开饭前先喝一碗清汤吧,它有助于缓解饥饿感,可以避免由于太过饥饿而导致正餐时的暴饮暴食。同时也能让消化系统提前活跃起来,促进消化腺分泌出足够的消化液,使正餐时吃下的食物能被消化得更充分。
三.吃饭时挺直腰背
有些朋友觉得吃饭时应该放松些,但其实心态放松就够了,体态就不要放松了。吃饭时含胸驼背会使食道和胃部受到压迫,进而影响正常消化。因此吃饭的时候还是应该挺直腰背,让消化器官能够更好地消化食物,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
四.多吃深色蔬菜
光记得多吃蔬菜还不够哦,一定还要记得适量多吃深色蔬菜。《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每人每天应当摄入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因为深色蔬菜更具营养优势,尤其富含β-胡萝卜素,同时也是我国居民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
五.少吃动物油脂
虽说烹饪时要注意少油少盐,但平时做菜难免还是要放点儿油。不得不提醒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每人每天烹饪油摄入量为25-30克,而且建议减少动物油的使用。因为动物油中一般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食用过多容易引发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六.吃饭环境要安静
有研究显示,随着噪声增大,人们感受食物甜味和咸味的敏感度降低。所以专家建议吃饭时不要选择环境嘈杂的就餐场所,吃饭时配有轻柔的背景音乐会让人吃得更香。
(参考自:《药物与人》2012年09期)七.细嚼慢咽
有的人吃饭像个急行军,恨不得5分钟就结束“战斗”,可这样的吃饭速度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让营养无法被身体完全吸收。正确的吃饭方式应该是细嚼慢咽,每一口都嚼15-20下,每顿饭都最好吃20-30分钟。这样才能够促进胃液分泌,让食物更容易被吸收,同时也有助于大脑感受到饱腹感的信号,以免吃太多。
八.选低脂肉内
很多朋友觉得肉食是脂肪的主要来源,就将一切肉类都拒之门外,其实这大可不必。肉类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铁、B族维生素等营养,有助于加快人体代谢,并能帮助避免肌肉量减少,保持基础代谢率。只要你适量选择一些低脂肉类,如鱼肉、鸡胸肉等就可以了。九.保证每天奶制品摄入
奶类是膳食钙和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它们都是保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300克奶制品。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平均为3%,其必须氨基酸比例符合人体需求,属于优质蛋白。
十.尽量少吃甜点
有些人喜欢饭后吃些甜点零食来解馋,或者将它们作为下午茶的选择。但甜点零食的升糖指数普遍偏高,摄入后可能会引起血糖飙升,促使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脂肪囤积。不妨尝试饭后刷刷牙,根据英国国民医疗服务机构的数据表明,刷牙能降低食欲,并抑制吃零食甜点的欲望。如果你想吃下午茶,不妨选择苹果、酸奶等健康的零食。
十一.饭菜太烫,先别吃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的身体比你想得还要娇贵,人体的食道壁只能承受50-60℃的食物,如果超过这个温度,食道黏膜就有可能被烫伤。若经常吃一些过烫食物的话,对口腔、食管、胃内黏膜都可能会造成严重损伤,如果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遭到烫伤,甚至可能引发食道癌等疾病。所以,下次吃饭前,先等食物的温度降一降再吃吧。
(参考自:《中华养生保健》2015年11期)
12.饭后半小时再饮水
虽说水是生命之源,但也不是什么时候喝水都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果刚吃完饭就立即喝水,可能导致胃内压增加,让食物还没消化完就进入小肠,影响身体吸收营养;同时,饭后立即大量饮水也可能会稀释胃液,减弱胃液的消化能力,增加肠胃消化负担。所以尽量吃完饭半小时之后再喝水。
营养搭配,健康养生瘦身法,你学会了吗?
关注莫莫,带给你更多营养养生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