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定位--找到你的高光区
高光区,也就是长板。每个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有转折,我想先用自己的故事给大家做个参考,从而找到一些关键点:
我大学本科学的是国际金融,毕业后顺理成章的去了基金公司,当3个月后,英国总经理建议我考一个CFA,并且借了我几本备考书籍,我翻了一晚上书,几天后做了第一次职业生涯的决定,我辞职去亚洲电视的市场部。(因为在翻了一晚上书之后,我从骨子里搞清楚自己喜欢和人打交道而不是数字)
关键点1:毕业不久或者纠结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小伙伴,我的实际经验告诉我:大学的专业不代表职业发展方向(父母选的/时代变迁),初入职场不知道选什么很正常,但可以知道什么不适合。
在香港和美国从事市场工作4年以后,我读了北大国际MBA, 这个继续求学的决定一方面是我不甘于平庸,另一方面是发现自己居然有一个机会可以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看上去很不错的事业”并行,那就是奢侈品行业。这个过程也是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去北大国际MBA了解学校背景的时候,偶然发现LV每年都有1-2个名额从这所学校招聘的,我还没入学就和两位师兄师姐结识,搞清楚了所有环节,摸着良心觉得自己特别有戏,就冲着LV 去了北大国际MBA。当然,之后也是通过很多磨人的面试和实习进入了奢侈品行业。
关键点2:当你足够认识自己,就可以通过努力,创造条件进入自己喜欢的职场。
关于足够认识自己,我觉得越早越好,但是自己本来就是会变的,因此认识也会有所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想推荐一个MBTI职业性格测试,网上你都可以搜索的免费版本,这个测试很简单,建议采用98题那个,比较全面,而且隔几年就可以再测一遍。
我做这个测试不同的地方是:我建议做两次,第一次建议自测,第二次请亲密的朋友协助测试,然后得出一个更真实的你,我来举个自己的例子:自测为INTJ, 旁测为INFJ,我也贴出了两种性格的介绍。
大家想过为什么两次测试结果有比较大的区别?主要的差别在第三个倾向上,一个更加偏思考,另一个更加偏情感。
我的体会就是,我自己想成为专家型的,但其实我更真实的是一个博爱型的。因此我喜欢和人打交道,但从内心有希望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奢侈品的零售业态刚好满足了我内心的渴望,所以我才会乐此不疲。当人做自己内心渴望的事情,往往都不会觉得疲惫。
我也终于解答了为何我对心理学感兴趣,对教育和咨询有思路,我对自己的了解更加立体,更加宽容的看待自己,也更明确了接下来的方向。不知你以前做过类似的测试吗?如果没有,我建议你一定要试试,而且做两遍,如果你做过一次了,强烈建议你参考我的方法再做第二次。
好,继续讲我的经历。我在奢侈品行业基本维持每年升一次职的速度,在能力范围内达到中国人在外企能达到最高职位,然后我开始考虑自己的职场的新地图,转行互联网行业。
关键点3:离开舒适区并不简单,但是选择是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
提到了价值观,我先来介绍一个理论:
心理学家施瓦茨(Schwartz)在62个国家做了价值观的跨文化调查,总结出人类的10个普世价值观,并画出了人类的价值观地图。
顺时针来看这张图,开放/仁慈博爱/保守/追求卓越,但是其实这张图更应该换一种看的方法,我们从人年龄增长的维度和性别的维度来看,当人还是很年轻,大概20几岁的时候,追求的是开放;当拼搏事业的时候(这时候人生的选项因为性别可能会出现分叉),会出现女性偏向仁慈博爱的价值观,男性偏向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因此在择业上有了比较大的区别,到了接近退休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更加偏向保守和安全。
现在回顾当时换行业的选择,我对自己的价值观更加清楚。女性更偏向博爱,但有些人例如我可能更偏向追求卓越,我更加享受成就感。价值观的测试可以参考舒伯的15项职业价值观,在网上也可以轻易找到。
好了,关于第一个话题,我想总结以上几个关键点:
1. 大学的专业不代表职业发展方向,初入职场不知道选什么,但可以知道什么不适合。
2. 当你足够认识自己,就可以通过努力,创造条件进入自己喜欢的职场。
3. 离开舒适区并不简单,但是选择是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
以上是和定位有关,也和个人心灵成长有关,当你对自己足够了解,每一次的职业选择才有可能更加正确。
职场进步补充TIPS:
定位方向上:必须了解清楚自己的长板,有意发展长板,可以借助MBTI职业性格测试
工作策略上:永远把自己放在核心岗位上,挑战难啃的骨头
心态上:站在上级或者领导的角度想问题,做比你现在职位更高一级的工作,不发牢骚
学霸的那点事:当然要预习,当然要准备充分,当然要事后总结,及时汇报,表现是靠点滴积累的。
面对短板和底板:我更加愿意投入底板(通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