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记忆术其实很简单!

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记忆和死记硬背是不一样的。通宵达旦背书往往收获很少。左脑和右脑的互动才是真正得记忆

可惜的是,迄今为止,很多人鼓吹某种神奇“记忆术”都无一例外强调“死记硬背”的技巧,忽略了记忆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不忘记”这一个关键核心。

虽然脑功能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但选择正确的记忆方法,并加以强化训练,即便再普通的记忆力也能显著提升,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学习或者开会时头脑清楚,据此作出正确的结论判断。

但一旦学习结束后,很快忘了刚掌握的内容。对此,人们常常会以记忆力减退作为借口。其实并非如此。

所谓记忆力是指两种不同的能力,即一时记住的能力和不忘的能力。

前者叫作“铭记力”,后者称为“狭义的记忆力”。有些人即使上了年纪,“铭记力”仍不减当年。

所以,他能对会议的发言做出正确判断并果断处理。可是,他的另一种“不忘”的记忆力已经衰退了。

所以,当学习结束时,他很快就忘了会议的内容。随着年龄增加,两种记忆力失去平衡,大多数人的“不忘能力”越来越衰退。

因此,当我们考虑记忆方法时,要明确意识到这二者的不同之处,设法充分发挥两方面的能力。

如果拿电脑打个比方,“记住”就是把打“标签”的“电脑文档”存入大脑,而“不忘”则是为了将来提取,把这些“电脑文档”放到固定的位置上,整理好。

所以,我们所说的“没记住”“忘了”的形成原因有两种:

A.没有制作成清晰、鲜明的“电脑文档”。

B.记忆文档的整理工作有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忘记”都属于第二种情况,即“文档”制作完成,但整理工作有问题,所以可以考虑以下四条原则:

①按照左脑的整理速度调整信息容纳量。

②给记忆对象赋予意义。

③区分信息的类型。

②注意大脑记忆库的再整理工作。

有的人喜欢把自己想看而又没时间看的电影下载下来,留待以后有时间再慢慢看。

于是,下载很多电影,并把题目记录下来。

可是,总也难以找到时间。当终于有空闲时间要看的时候,这些电影虽记有名字,却怎么也想不起具体内容。

人的记忆也是一样。不论你拼命往脑子里塞进多少内容,但超过左脑整理速度的那一部分,便不会被打上“标签”并整理归纳好。

于是,当你再想用的时候,就不能顺利地从记忆库中找出来。

整理记忆“文档”是左脑的工作,当我们专心致志读书时,每秒钟最多可以整理20个文字符号。也就是说,一秒钟最多只能理解并记住20个文字符号。

信息的选择、纳入工作都应与左脑整理能力的速度吻合,这样就可做到读过的都能记住。

其次,当你收藏电影时,如果只是写上名字,时间长了,很容易忘记具体内容。

假如你在名字下面写上一点内容介绍或感想之类的文字,就会便于今后使用。

记忆“文档”也是如此,当你赋予它意义时,它就能被置于大脑记忆库中醒目而恰当的位置。在提取时也会快速而方便。

没有意义的数字之所以难记,就是因为无法给它打上合适的“标签”并收入大脑适当的位置。可是,不论记忆力多差的人,对于自己命运攸关的数字都能记得清清楚楚。

例如谁都忘不了自己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等。

第三,区分信息的类型,实际上是右脑的类型识别能力和整体判断能力的工作。

第四,[凡是有用的信息,一定具有一个结构。信息量越大,结构也就越清楚。懂的例子就是写文章。

第五,那些能够明确表达作者意图的文章,信息结构都很清楚。

第六,只要抓住了这个结构,再长的文章也不难记住。

诗歌之所以好记,就是因为它的结构相当清楚。此外,名篇佳作之所以容易被人们传诵,也是因为文章构思清晰,结构严谨,读来脍炙人口。

结果是要记住一个信息,首先要抓住其结构。也就是动用右脑把信息准确地分类。

然后把它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当中,制作成记忆“文档”,这样做便于左脑的整理工作,可似做到随时提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