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四》笔记4-8(5)

素问·阴阳离合论

七、开阖枢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中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5、井穴

何谓井穴?井穴是五腧穴的一种,穴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也就是把经脉比喻为一条河,井穴就是经脉流注的细小的泉源。“井”为地下出泉,形容脉气浅小。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比如,肺的井穴是少商,大肠的井穴是商阳,心包的井穴是中冲,三焦的井穴是关冲,心的井穴是少冲,小肠的井穴是少泽,脾的井穴是隐白,胃的井穴是厉兑,肝的井穴是大敦,胆的井穴是足窍阴,肾的井穴是涌泉,膀胱的井穴是至阴。

说到井穴,就绕不过“井、荥、输、经、合”五腧穴。每条经脉都有五腧穴,这五个穴位点全部都在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一般合穴就在肘关节或膝关节。《灵枢》开篇《九针十二原》就讲五腧穴,可见五腧穴在治疗学中的意义非凡。《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泉眼虽小,但源源不断,是其特性。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运行正盛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腧穴的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例如肺经的五腧穴,手太阴肺经五腧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少商,井穴,在大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侧上方0.1寸处,小孩发烧或扁桃体发炎时可针刺放血。为什么井穴可以治疗这些病?因为井穴是天与地交通的地方,即阴阳交界处,所以可以调气血阴阳之逆乱,开窍启闭,醒脑宁神,用于治疗经络闭阻、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的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等神志病变。

扁鹊说“井主心下满”,是指井穴连接脏与腑,脏与腑的连接出了问题就是被憋,身体就会发闷发胀,两胁胀满,就是心下满。全身憋胀,就是因为脏和腑的交通出了问题,也就是阴阳经气血交会贯通之处出了问题,这时治的就是脏与腑的交通点——井穴。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也有活血通络之效,可治疗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手指麻木。总之,针刺少商,或少商放血,是在转枢,用厥阴经的当归四逆汤也是在转枢,用少阳的小柴胡汤也是在转枢。只要懂了原理,用什么去解决问题,只是手段的不同。井穴,虽然泉水细小,但生发力强,属于四两拨千斤的地方。

中医治病有药、有针、有灸、有按、有摩等,但这些都是方法,无论怎么学,都要牢记先学医理。医理不通,纵使学一辈子方法,也是个匠人。而大师,就是医理的出神入化,也是方法的出神入化。没有神境、没有化境,终归没有入道。比如针法里有“井、荥、输、经、合”,光知道穴位没有用,只有参透了《九针十二原》和《难经》,才可能进入针灸之化境。

手太阴肺经五腧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少商是井穴,鱼际是荥穴,在掌上大拇指下方,其处肌肉丰隆,形如鱼腹,又当赤白肉相合之处,故谓之鱼际。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声、掌中热、小儿疳积。

鱼际为肺经荥穴,《九针十二原》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即,一条经脉,其出处源头为井,好比河水源头再往前走,散漫处为荥穴,散漫的样子就为“溜”。再往前走,就会凝聚一些,所以叫作“注”,“注”就是灌注的意思,几条溪流汇聚到一起的那个交叉点叫“输”。再往前,“行”就是很多小溪流汇聚到一起,共同向前运行,就成河水、河滩了,力量就更大一些了,这种贯通的流量叫作“经”。再往前,走到肘关节、腿关节处,经水就如同湖泊了,属于力量更大的地方,叫“合穴”。

虽说肺经“溜于鱼际”形成荥穴,但不要小瞧鱼际,因为此处也可以反映我们肺部的许多问题,如果大鱼际这里纹理粗糙、干瘪、苍白,肺一定有病,如果青寒、色黑,表示肺部寒邪很重。

《难经》说:“荥主身热”。只要身体发烧发热,就扎荥穴,用的就是荥穴的功能。“荥主身热”就是疏通的意思,“身热”就是因为经脉被堵住了、憋住了,从而产生了热,因寒邪凝聚而发热,“荥穴”都有去热、泄热的功能。注意,这里不是灭热、消除热和清热的概念,而是疏通,热是因为不通,把堵着的地方疏通了,人就不热了。懂得了荥穴的功能,就知道桂枝汤、麻黄汤等也是疏通法的药,麻黄就是揭盖子,全身憋,骨头酸痛,所以用麻黄汤疏通。但如果里边特别弱,脉象反而特别沉的时候,就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从里边往外攻了。但今人一见热,就上金银花、连翘等灭火,渐渐地,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桂枝汤、麻黄汤等方中没有清热祛火药,却能退热的原理了。

太渊,是肺经的输穴,位于腕部,在赤白肉际处凹陷中,是肺经的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脉会太渊,因其是脉气所大会处,博大而深,故名太渊。此处对血液运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较好的疗效。针刺太渊穴对咯血及脑出血,均有显著效果,对于血压的调整也有较好作用。此穴主治咳嗽、气喘、无脉症、腕臂痛。

“输主体重节痛”。“体重”就是湿气重,太阴不足运化,阳气也虚弱不能化湿。很多人胖,以为自己只是湿重,而不知自己阳气虚,这也是人越累体越胖的原因。元气不足,则不能阴阳交通,所以湿气重,而湿气重,又造成阴阳更不交通。而“节痛”呢,大家一般会认为是关节痛,但《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所以这个节,当指穴位。因为神气游行出入的就是穴位。而输穴、原穴都是元气汇聚的枢纽,所以,元气能走的,也都是这些地界。凡是身体疼痛、沉重的毛病,都得通过这些输穴治,因为调好元气,也好让气机变化。

有人会说了,不是不能调元气吗?谁说的?活着,就要用元气,治病,就更得用元气,而激素,属于快速调取元气。中医治病,只是想办法如何多用经气,少调元气而已,一点不用,是治不了病的。

肺经的经穴是经渠。经渠,位于腕横纹上1寸处,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其脉气流行不止,如沟渠之水,所以叫经渠。主治气管炎、支气管炎、喘、肺炎、扁桃体炎、发热、胸痛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在气不太顺或者气接不上来时,可用中指指腹揉经渠4~5分钟,有降逆平喘的作用,能使呼吸轻松顺畅。

“经主喘咳寒热”。经,原本指经脉。经脉有病就是本经病,和其他经脉无关。这条经脉的正气与邪气相争,就会出现“喘咳寒热”,它有力量喘,这个喘是实证的喘,不是虚证的哮喘。有力量咳,这个咳是很响亮的咳,是肺经的“嘭嘭而喘咳”。阳经当令就热,阴经当令就寒,有定时。因为正气能驱赶邪气往外走,正气足,邪气也盛,所以症状特别明显。所以当这个病属于实证,人的元气也不虚时,就从经穴来治。

肺经的合穴是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等。

“合主逆气而泄”。合穴主管逆气,逆气就是不顺,往相反方向走。比如胃主降,胃气上逆,就是呕、吐。这时针刺胃经的合穴足三里,人就不呕吐了,就是把这个逆气而泄给解决了。解决这个问题,靠的就是合穴的力量,合穴的实力,如同江河湖海,能运化,能枢转,能把逆上去的降下来。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喉肿痛,这些病,都有可能是逆气造成的,所以肺经的合穴尺泽可以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总之,十二经脉都有五腧穴,都有“井、荥、输、经、合”,它们分别代表经脉的出处、所行、所注和经气聚合处,而且可以利用它们的不同属性和功用来治疗疾病。井荥输经合,它们都在肘关节与膝关节以下,扎针就是肘以下、膝盖以下,最治病,扎到胸腹后背反而有危险。懂井荥输经合之原理,能见奇效。

井荥输经合就像是我们手臂与腿部上的春夏秋冬,井穴在手指尖和脚趾尖,就是春天,就是经脉之生机;荥穴就像活泼的夏天;输穴就是沤养我们生命的长夏;经穴就是秋天般的收敛;合穴就是冬天深厚的收藏……所以,手足天地机,就是在说我们生命的春夏秋冬,把这个春夏秋冬理解了,用好了,最起码可以延缓衰老。我们可以经常掐指尖以动井穴,十指交叉以拉动关节,再揉搓荥穴、按揉经穴与合穴等,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