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正心班学习:晦养厚积

寄诸用明书(诸用明乃阳明先生妻弟,1511年阳明40岁写给用明的信)

得书,足知迩来学力之长,甚喜!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况吾平日所望于贤弟,固有大于此者,不识亦尝有意于此否耶?便中时报知之。   

阶阳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凡后生美质(美德),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处矣。 

书来劝吾仕,吾亦非洁身者,所以汲汲于是,非独以时当敛晦,亦以吾学未成。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皆吾所以势有不容已也。但老祖而下,意皆不悦,今亦岂能决然行之?徒付之浩叹而已!

感悟:

阳明先生知道妻弟的俩孩子参加科举考试,他觉得考中未必是好事:“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

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可以承受太大的成就。过早成功,难免滋生娇骄二气。

天道不翕聚,翕(xī),本义是闭合,收拢,可表示合,聚。

少年时要成为能量蓄水器。“天道不翕聚”的意思是指天道(自然界的规律)如果没有积聚、蕴藏能量的过程,就无法有充足的能量发散出来。换句话说,天道需要有一个积累和准备的过程,才能够产生出足够的力量和效果。这个概念也可以被引申到人的生活中,意味着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也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准备,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阳明先生说,要晦养厚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这些词汇,不是大道理,是切己的关怀。具体来说,“韬”指的是按捺、柔化、隐藏;“光”则是锋芒,外露的锐气,也可以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或荣誉等。“养”表示休养、培养;而“晦”就是隐藏的意思。"韬光养晦"的字面意思就是收敛光芒,进一步引申为避免显露自己的才能或实力,而是在背后默默积累和发展自己,等待适当的时机再展现出来。

“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这是阳明先生对教育的大功德,对人类是有启迪作用的。而我们当下的教育却在催生早熟的果子。

教育就是撒播幸福的种子,然而不少教育人不遗余力撕破脸皮,逼迫少年就犯。各种作业练习,各种强化训练,逼着孩子们去竞争,去拼搏,儿童丧失了的纯真,将一去不复返,

少年得志反而误却终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小时了了,滋生各种优越感,看不起人,没有担当,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好,自己没有章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 《寄诸用明书》里的诸用明,是阳明先生的妻弟。...
    自然ziran阅读 4,516评论 0 20
  • 《寄诸用明书》 得书,足知迩[ěr]来学力之长,甚喜!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况吾平日所望...
    a9b0a8b7337a阅读 7,218评论 0 3
  • 1.俱以少年登第为第一美事。举世原止办得一副富贵利达心肠,学问事功,安得不尽坏?——施邦曜 2.阶、阳诸侄闻去岁皆...
    惬意永不放弃阅读 5,206评论 0 10
  • 《寄诸用明书》 得书,足知迩来学力之长,甚喜!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况吾平日所望于贤弟,固有大于...
    陪鱼漫步阅读 3,318评论 0 3
  • 周一送孩子去上学有幸听先生解经,女儿就在先生创办的中道书院班就读,今天与孩子一起听老师解经,真是幸福万分。 上课前...
    文旅慢生活阅读 5,02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