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一个拖延症患者?

不知道在职业生涯里,有没有被面试官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平衡你的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以前我会觉得应该在考察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对工作的责任感。但我却没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里,即工作是辛劳,而生活是享受。

但是,这是真的么?

以前有个同事休完产假后,回来上班,看到我们之后,说:从来没有觉得来上班这么开心,带孩子比上班痛苦100倍。

表现有点夸张,但不能否认在工作不仅仅是辛劳,也有获得成就感和开心的时候,生活也不是享受,很多时候多的是琐事和烦恼。

那么,我持有了这样的思维有什么影响呢?

一旦我们把工作和辛苦等同,生活和享乐等同,那么进入工作状态,我们就会感到痛苦,而只有享乐才能延时我的痛苦。

所以拖延就来了。

那些被拖延的事情,都被你和痛苦画上了等号。

在TED里有一个对拖延症极好的描述,把享乐比喻为一个猴子,在他开始做正事的时候,猴子就会出现,掌控大脑,而当越来越临近deadline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惊恐怪兽,把猴子吓走,重新让理性夺回大脑的控制权,产生极高的工作效率,在deadline之前把事情搞定。


所以大家都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若你在拖延的事情,是没有deadline的要怎么办呢?

没有惊恐怪兽了。你的猴子会一直控制你的大脑,让你永远不能开始做正事。明知道这件事是对自己的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但永远没有开始,或者鼓起从梁静茹那里拿来的勇气开始了,却很快被猴子又掌握了大脑的控制权。

忘掉“痛苦”的感觉,从这种思维里拔出来。

給自己一个deadline,唤起自己的惊恐怪兽,回忆快乐的感受,把这些感受变成自己达到的奖励。

好了,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