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微信公众号:陈识
娃上幼儿园以来,仗着自己下班时间稍早和开飞车的技能,已经成功接娃387天。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到快下班的时候,都默默画十字祷告:千万不要有什么导致加班的意外事件。
对于一个无法指望他人来兜底接娃的上班族妈咪而言,稍稍一有远虑必然会精神紧张,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我这里改写为“人有远虑,亦有近愁”。
好在目前来看,加班虽是不确定性事件,也是小概率事件。
可是,要知道每个小概率事件,都是建立在大概率的充分准备上。上班时间里必须兢兢业业,勤奋筹谋,才能确保获得按时下班的资格。
常有友人羡慕道:“你竟然可以有时间自己接娃,简直是我做梦都想要的工作耶!”好吧,我也尽量觉得好羡慕我自己耶!
接娃是一个紧箍咒,在时间上、空间上、心理上,束缚住所有躁动,打断在八小时外走出小圈子的联结,消磨掉下班后的随心所欲。
难以逛街、难以会友,难以看电影、难以无所事事、难以去做任何一个人做才自在的事情。对此,不能推辞,不能耍赖,不能掉链子,只能坚定信念,认真执行,责无旁贷。
虽说也可以偶尔突破定式,但作为一枚无法没心没肺将娃当行李拎起放下随便摆放的老母,必会不由自主的考虑娃的规律作息时间、电影院高亮屏幕对眼睛的伤害、在外用餐的各种风险,娃的各种生理需求。
一次,下班后任性带娃和友人相聚,相谈甚欢,七点才见上面,不知不觉聊到晚上九点多,娃到了该睡觉的时候,餐厅里还灯火通明, 音乐亢奋。娃开始不停揉眼睛、小脾气也按捺不住,一个劲的在座位上扭捏哼唧,唧唧歪歪,差点还把餐厅的骨瓷餐盘给碎了。
最后只有和友人匆忙道别,一路对三四岁的小家伙胡萝卜大棒政策交替上阵,好不容易哄到家,人家的“睡点”却过了, 硬是折腾到快十一点才酣然入睡。不止一次闪念扔了她或者扔了我自己的冲动。
这样带娃浪过几回以后,吸取教训,缴械投降,还是收收心回家做饭吧,别再给自己找不痛快了。
对于自己接娃和外包他人接娃的两类人群而言,生活就是如此,你羡慕别人,别人羡慕你。羡慕来羡慕去有啥用,人家是人家,你还是你。
接娃这件事,不单要专心,还需要及时。
“被留在最后接走的孩子会有心理阴影”,一个长期重视幼儿心理的母亲,对这种情形的发生必然是零容忍的。
路上,开车遇到事故堵车或者红绿灯稍微长一点,就会不停地看表,若有事被耽搁,导致出门较晚,那这一路就是险象环生的超车和加塞了。超车、加塞、停车入位的各项技能,在接娃的时光里,无师自通、突飞猛进,有时都不相信自己竟然是个女司机。
停好车,飞奔到幼儿园门口,和一群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少数的青壮年父母一道,规规矩矩的排队,掏出接送卡,长吁一口气。
仰头看看头上行道树的枯枝丫,想起读大学的时候,学校里的行道树也是这样的枝丫,到了夏天就郁郁葱葱。现在,置身在接娃长队里的我,灌进耳朵里的,都是周遭的大爷大妈欢快的唠着各家小孩或小小孩的家长里短。
有时,还会突然出现某早教班或者亲子机构的推销人员,拿着气球和广告纸突然凑到面前对我说的:“少儿英语,大力优惠活动,免费入学,家长要不要试一试?”
接娃生涯开启以来,单位、幼儿园、家的三点一线空间转换,不用上弦,自动旋转的陀螺日复一日公转自转。有时候会转晕,失去意识,但习惯动作不变,动力不减,服务标准不能降。
每当娃蹦蹦跳跳的从教室里出来扑到我怀里,咿咿呀呀的撒娇一番,老母我一身疲倦怨愤瞬间都化为绕指柔,巴巴的讨好,笑颜满满的问她:“宝贝真乖,今天在幼儿园开心么?做的什么游戏呢.......”
牵着小手,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一路吧啦吧啦的跟她找着共同话题,探听她在幼儿园的虚虚实实,以便之后的“润物细无声”。
回到家,做果盘,烹调精致儿童营养补餐, 督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好习惯,练习弹琴和舞蹈,英文日常对话......其间,须张弛得当的注意着节奏感、正确性和适当性,生怕揠苗助长,物极必反。
同时,还要以身作则,身教在前,不能走上为了娃失去自我建设的歧路。她练琴的时候,我端坐在一旁看书。她上床快睡觉的时候,我开始写文章。
接娃以后,下班的意义并不是进入休息的状态,而是进入一个更加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中。
如同从一个工作单位,跳进另一个工作单位,区别在于,前者是按劳分配赚取薪酬并且通过合同签订劳动期限,后者是不计回报爱的奉献且不出意外的话须奋斗终身。
日本有一位堪称人生赢家的女性,养育5个娃还能去哈佛读博士学位,丈夫温情陪读。一开始软文界都是一片对女性自强不息逐梦不止的惊叹赞誉,后来有写手转述当事人的“成功心得”,这才知道人家的条件不是一般一人可以企及。
光是“不善做家务和烹饪,可以寻求外包,有家人及专业保姆全程辅助,节省出碎片时间来学习”这段,就可知人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与普通劳动人民同日而语。人家在多方协助之下,拥有的是大块大块的“碎片时间”,大多数普通人的现实是快被时间碾成碎片。
小孩子在懂事到能为父母分忧之前,父母育儿的所有付出和收获,内心的狂喜和失落,任何神经质的忧虑和乐观,都是自导自演的内心戏。
任你如何欢快激昂或者低落谷底,都只有靠自我消化。
周末,带着娃享受睡懒觉的悠闲时光,虽然还有课外班的叨扰,但生活的狰狞面目已在周五晚上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大难不死过后岁月静好的模样,疲倦困乏急迫一律被系统还原。
多亏有双休,这才能在下一周的上学日,有力气继续再来一回,任凭风雨,砥砺前行。
种一季庄稼,等到丰收的季节就知道有没有收获。
养娃则是一个漫长而终身的过程,你的努力可能在她身上开不出花,但你依然执意要为她好,一生一世心心念念,牵肠挂肚,荡尽余生。
只盼她幸福得长长久久。
天下有情有意的父母,都是这样对孩子的。
养娃其实是一场自我修行,只关自己,无关他人。
即使你有很负责任乐于分担的丈夫,你有甘于分担通情达理的长辈,对娃的付出,也未必会因为有人分担,就可折扣减免。只怕是反而会水涨船高。
没人能逼着你贤妻良母,说到底还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所以,大可不必摆出一副被苛待的委屈模样,有一万个偷懒耍滑溜号儿的办法,只是不愿意如此。
难怪说,对娃的爱一定是真爱,只有真爱,才如此无怨无悔,百折不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