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自己是真的特立独行还是装作特立独行,反正在同学都疯狂读金庸、古龙的大学时代,我却热衷于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和李泽厚。其实不读金庸倒也没有损失,每每在聚会时总有眉飞色舞描述金庸的《天龙八部》、《书剑恩仇录》、古龙《七种武器》之内容的,使我也貌似读了这些书一样,而我的各种哲学美学却几无得到卖弄之机。
其实在学校读书期间从未确认读哲能带来什么益处,仅仅是喜欢且投入而已。至于体会到其好处那是以后的事了。
还记得在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一个要好的同学来玩耍,也不知怎么就辩论起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整整辩论一天,那真是口吐珠玑,唇枪舌剑,不让你我。事后多年猛然发现,其实我们正是按照当年的观念在行事,在过生活,哲学理念真的贯通人生。虽然于今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个激辩的场景却恍若眼前。
见到读哲好处是从工作以后体现出的,很快的领导认可,很快的提职、晋升。这也是多年后的分析总结。虽然确定当年书读的很肤浅,理解也一定不深刻,但对于确立正确的三观(现在还应该加上宇宙观),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以及人之间关系大有裨益。从个人成长成功的角度确是很受用。
我所说的“人生孤寂”当然不是指一个人没有朋友,整天处于行只影单,无人可诉的那种境地,恰恰相反,你会有一群相当的好友,大家因理念相近而情投意合,一起读思品哲,议论时政,谈天说地,甚至把酒言欢、互相吹捧亦相当投入。“孤寂”是你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独一无二的灵魂(如果是有趣的灵魂更佳),始终能觉察出自己所思、所念、所为。就如有一个旁观之眼在观察审视你人生的一举一动,加以校正,有所修为。
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是,只有当真正的意识到“人生无意义”时,你的人生才可能过得“有意义”。苍穹之下,一切如尘埃,把自己置于一只蚂蚁的地位,去掉所有的浮夸,人生定位就找到了,无论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抑或精神财富,从宇宙大跨度的演变看,是一只小小蚂蚁的位置都无从改变。
这一点不消极,相反,会极为正向的在社会上打拼,去晋升、去赚钱、去享受成功和失败,只不过在心灵的另一面,体会的是宁静、是平和、是深深的幸福感。哲学永远寻找的都是“我是谁”的问题。对与我们,可能一生都找不到自己是谁,但寻找本身,就足够了。
王小波有一段话说得很透彻: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
我以为,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我们始终在找寻,只是找寻的东西不同而已。
可以肯定的说:哪一天感到孤寂且享受这种孤寂了。人生也就通透了。
那么,你孤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