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摄影 尔东筱予
周末的一天,我路过现代博物馆,看到有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楚国文物展览,于是进馆参观。
在讲解员的详细解说下,眼前的一件件珍品文物带着我们穿越历史,回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历史上那段辉煌而动荡的时期--春秋战国。
楚国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又是战国“七雄”中的重要诸侯国。其强盛时有地方五千里,战车千乘,甲兵百万,控制了包括今天鄂、湘、豫、赣、皖、苏、浙、鲁、渝等省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湖北省是中国历史上楚国的中心地区,展览以出土于湖北省枣阳九连墩楚墓大量青铜器、漆器等文物为主。极具特色的楚文物,见证了繁复绚烂楚文化。充分展现了楚文化的奇谲浪漫与瑰丽。智慧的楚人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精彩,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样与繁荣。
【虎座鸟架鼓】:
人们一说到楚文化,马上会想起凤。凤,是楚人的图腾,它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在楚文化中,凤鸟一是祖先的象征,二是沟通天地的使者。楚人相信死后有灵魂,灵魂要在天地使者即凤凰的引领下升天。“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重要乐器种类。这是一件东周时期的漆器,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国墓葬中,是灿烂楚文化的象征性器物。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进取精神。
【编钟】: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编钟”作为一种打击乐器,春秋战国时期风靡一时,用于祭祀或宴饮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也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编磬】:
“编磬”是一种可以演奏旋律的古代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作磬,十六面一组,悬挂在木架上,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用小木槌敲打奏乐。低音浑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达三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春秋时期(公元前771-403年)。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它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它是迄今为止出土唯一确定的一把越王勾践佩剑。这把剑主要由青铜制成,有蓝色水晶和绿松石装饰,剑身没有生锈和变色,仍然非常锋利。无论就勾践剑的外形研制,还是质料搭配,这口剑都无疑是中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短兵器制造的杰出代表。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为“勾践剑”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战车】:
“战车”又称“兵车”,是载兵的车辆,用于陆上战斗。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是战国战车。高级军官级别才可以乘坐战车迎战。三人立于战车上,周边围绕步兵。这种战法称为兵车战法。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很大程度上成了仪式性的东西,因为它的确不够灵活,对付不了骑兵。
【甲胄】:
“甲胄”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地打击。
【钩内戟】 :
“钩内戟”由戈、矛联体发展来的复合兵器,兼有戈、矛、刃三者的杀伤能力。不仅适用于车战,也适用于步兵和骑兵作战,是军队最主要的攻击武器。
【铜剑】:
“铜剑”古代兵器,在商代中晚期之前古人就已经以铜铸剑,是短兵的代表,可手持和佩带。自春秋直到秦、汉,均用之以装备部队。
【长梃髹漆铜箭镞】:
(梃[tǐng]:棍棒;髹漆[xiūqī]: 一种油漆工艺;镞[zú]:箭头)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处。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最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之一。
【龙耳铜方壶】:
“龙耳铜方壶”出土于九连墩1号墓,国家一级文物珍品,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酒具。
【镂空铜案】:
“镂空铜案”,此案的作用是用来切割食物并充当小桌子用途的。这是目前楚墓中惟一一件铜案,所谓陈案而食,就是这么来的。铜案中间雕刻精细的镂空纹饰,一是美观,二是实用,能够让残留在肉食上的水自然滤干。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楚国人在吃的方面多么讲究。
【漆木衣箱】:
楚国漆器业发达,楚人善于在漆器上绘画。漆木衣箱造型精美,以黑漆为底色,兼采红、黄、褐、绿诸色,美观又实用。
【铜方盘】:
“铜方盘”比较生活化的器具,可以晾晒食物。
【铜方盖豆】:
“铜方盖豆”是古人日常使用的一种餐具。豆作为古人的食用器物,并不专用于盛肉或肉酱这类荤食,同时也用来盛咸菜、酸菜等素食腌菜,也盛“五齊”之类荤素混合的菜肉酱。另外,这些都是豆在礼仪祭祀活动中的功用,也仅代表它的一个方面。
【铜漏勺】:
“铜漏勺”也是比较生活化的器具。从外观上看,这把漏勺的网眼儿比较大。
【玉首铜削】:
“玉首铜削”,刀把儿是玉打造的。削刀不属于兵器,作用一是用作文具,所谓“刀笔吏”,就是腰悬铜削,手持毛笔的文法小吏。铜削的作用用于删削简上的错字,功用相当于现代的橡皮擦,是须臾不可离身的文房必备之具,故人以“刀笔吏”作其代称,可谓精当。再一作用是用作修饰仪容,刮鬓角须眉之用的妆具。
在楚国文物展里到处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的楚风楚韵,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先人,以文物的名义与我们对话,穿过了时光隧道,继续指引着后人热爱生活。每个华夏子孙都有理由在分享先人智慧和情感的同时由衷感到骄傲,并且把这份骄傲化作继续前行和创造的动力。那些融化在血液里的进取意识、创新意识、浪漫意识,经过沉淀,刻在了我们的性格里,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共同印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