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 时间:2017.9 桃的书评: 神话故事—皮革马利翁 皮革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国王 相传他不喜欢凡间女子 于是用雕像刻画了一个少女 他倾注全部热情经历完成雕刻 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爱上了她 后爱神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定义—皮革马利翁效应 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暗示在本质上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来源:百度百科) 本书主题:“幻想和构建他人” 1.关于构建及彼此创造: 我们在恋爱前都会无意识的构建他人,甚至通过回应他人的构建,努力让自己与对方的幻想契合,事实上,恋爱之后,这种构建和幻想会逐渐剥落,你会看到一个与预期不一致的对方。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一个人的潜意识可以不通过意识对他人做出反应” 可以作为这种效应的一个解释。 乔赛尔森(作者)认为 是我们自己无意识的创造了别人和我们的相处模式 勤快的妻子可能会责备丈夫的懒散 但丈夫可能会配合妻子给自己收拾残局的行径 这种相处模式是双方共同缔造的 事实人们有可能会发现自己认为很懒散的人 在另一个人眼里会相当奋进 这也是由不同的相处模式所导致的 可以说每个人所表示现出的状态与和我们互动的人是直接相关的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另外两个人的评价里却大相径庭。 2.关于是否存在那个完美的人: 马洛伊.山多尔在《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里》写:“ 我们从另一个人身上期待、盼望。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根本不存在那个确切的人,那个唯一的、神奇的、独特的,可以使我们幸福的人。只存在一些人,身上拥有所有的元素、渣滓和光芒,以及一切” 皮革马利翁效应又强调了写好了剧本来让别人出演的剧场心态。但其实我们生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带着独特的秉性,我们不能只是在脑海里构思出一个角色,从别人身上期待、盼望,找到那个对的人,那个所谓的真爱,那个扮演的人,没有两个人是刚刚好完全契合,至多是部分契合,正如马丁·布柏所言“个性把一个人跟他人区别开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3.关于先入为主的成见: 作者说“见到别人时不带先入之见,没有剧本来规定其位置,或许是理想但绝无可能。” 因此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我们 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我们叭。 初恋之所以对于人们来说如此美好 大概在于初次探索双方 不带入任何的成见和经验 去清晰而认真的了解一个人 去热烈而勇敢的爱一个人 最理想莫过于我们对后来遇到的每个人都能敞开心扉 给予最单纯的爱 但事实上人们难以撇开那些深入骨髓的“经验” 4.最后: 所以我们才应该竭力对抗 历史的顽疾 来活在当下 今天我遇见你 那今天就该是100分的 我深信并对此不疑。💕 “人际现实没有所谓“正确的”版本,只有个人宇宙的交集。”—乔赛尔森
小说搜索引擎 biq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