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很想要回到10年前的冲动,原来大学的生活还能这样过。不过的既然回不去了,就看给自己未来的启发。
一、优秀是一种习惯
神经元时刻都在努力记忆我们的行为。当行为联系重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形成模式,永久储藏在我们的基地神经节里,这就是习惯。发生过的一切神经元都会记住,有过的好习惯坏习惯都会相伴一生。
让优秀,自律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
二、向美好靠近,相信曾经以为的不可能。
经常会看到网上有很多很厉害的人,我们拥有一样的时间,他们却可以过着不一样的人生。之前一稼老师也说过要“相信美好的存在”,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会拥有我们觉得不可能拥有的人生。
所以一旦遇到那个拥有自己向往人生的大神的时候,请想方设法去靠近他。因为靠近所以相信,因为相信所以更加有动力。正如现在的我,一直跟随着子木,因为亲眼目睹她的蜕变,看着她翻转自己的人生。
三、了解自己的热情所在,提早规划自己的人生。
“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比高考重要,也比高考难。”因此需要花更多时间和更多的帮助。在《每一天梦想练习》这本书中,写到美国社会对于帮助高中生找到自己的热情,以及以及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的高度认可以及高度配合,是我最为有感触的。因为了解,因为体验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的什么。自我探索是贯穿一生的话题,趁早了解,趁早去体验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如果在国内的,没有这样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力量的支持,作为个体的我们也还是的可以做到提早规划自己的人生。书中的例子很接地气也很真实,一个三线城市的孩子,通过的互联网知道心理学,数学,机械工程,金融工程是什么,也知道的自己的在奋战高考物理的数学的背后是这些深奥学科的基础,他和那些想学的学科之间只有一场高考之隔。同时他还实地考察了很多学校,知道学校的氛围,他了解的大学生活是真正的学校生活,而不是班主任口中那种“再也不用自习”“可以谈恋爱”大学生活。
或许我们都回不去了,回不去那个为分数奋斗的年龄,但是我们的生活在在继续,我们的孩子也在成长。人生的规划,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适合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从今往后的每一天要怎么的过才会有5年后的那个自己喜欢的人生。
曾经的自己,只是知道分数,只是知道重本,本科和专科的区别,只是听着家长老师的意见去的填志愿,而不去想自己是不是喜欢。我不想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迷糊迷糊就将自己的人生大事决定了,虽然人生可以不断地试错修正,但是一个好的平台获得的是试错的机会和眼界是完全不同的。
部分摘抄
1.原来,学过的知识,会过时,会遗忘,但在努力过程中学会的处事态度和做事习惯,都会留在骨子里,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2.我跟不上,不是我不努力,是别人花同样的时间努力,还会比我更加努力
3.三百六十行,行杭不一样,而成功的充要条件大同小异。他们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便知道如何做好每一件事
4.奋斗的人,不论起点,殊途同归。
5.所有的力量都来自内部,因此我们的自己掌控。
6.我经历过的,都不知不觉地又用,人的成长,如此润物细无声。
7.今天少给自己挖一个坑,未来就少一次措手不及,少一次悔不当初。
8.原来,进门这件事,实力,运气,上一代的积累都管用,但是学校也好,公司也好,都不是进去就结束了,它们是新的生活。
9.青春就是用来的拨开迷茫的雾,遇见真实的自己。弯路谁也不能替谁走,探索自我,本来就是贯穿一生的话题。
10.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并不是有些城市比起有些城市,哪道题的思路更好,哪个单词发音更标准,而是对性格的塑造,对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在人生规划的迷雾里,犹如指明灯一般的循循引导。
11.没有关系,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管住自己,迈开双腿,一步一步朝那里走。差距在哪里就补哪里。
12.好多人年少的时候,之听从,不规划,到头来发现日子不顺意,就怪罪别人操控了自己的人生。似乎很少会问自己,人生的选择权这么重要的东西,我当初为之奋斗了吗?用力捍卫了吗?如果都没有经历努力的过程。又凭什么要求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