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数据与人的需求关系的胡思乱想

​​偶然被困家门外,街上飘着毛毛雨,在街上游荡半天的我还是不得不找一家奶茶店暂且先坐下。

点上一杯温热红豆奶茶,本打算直接在手机上敲论文,无奈我手机上只有之前微信发给老师的超旧版本,浏览了几遍实在没发现有什么特别当前适合切入的点,不知是不是和店里的流行音乐有关,此刻并没有任何论文思路。各种消磨时间的APP翻来覆去,感觉时间确实不该如此消磨,还是敲点最近的一些思考吧。

我的论文是关于微信广告研究的,我们都知道微信是我们社交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微信早已深入我们生活中最细枝末节的角落。

在研究了微信广告,尤其是广告定向的能力后,我真实地被震撼了:

微信广告|帮助中心 广告投放-定向能力

· 微信能够依据定位判断到用户在哪常驻或是差旅;

· 依据社交轨迹判断用户的婚恋状态;

· 依据用户对各类资讯(腾讯新闻等等)的浏览状态判断用户长期或兴趣或短期行为;

· 依据用户手机型号、品牌以及微信支付判断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

· 此外微信还能用整个腾讯系的产品来不断修正对用户的判断,就算不是由腾讯完全控股的产品,也能从用户的每一次用微信帐号授权登录中判断用户习惯。

知乎|大熊4C:腾讯系、阿里系、百度系分别都有哪些APP

总之,微信广告(https://ad.weixin.qq.com/guide/345)成功证明了自己有很强的用户定向能力,能够依据可观数据向用户推出有极具针对性广告。

我不禁思考,关于用户行为数据,可见的部分是被用于提供广告定向支持,不可见的部分会用于什么呢?我不怀疑腾讯这么大体量企业的良知,违法行为我相信是不存在的,不可见的这部分数据我认为终究会以优质服务的方式等价返还给我们自己。

我不太想讨论用户隐私和服务效果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我更愿意思考,假设我们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只要不经意间“贡献”一点用户数据就能收获极大的生活便捷的保姆型社会中,我们周遭的一切仅仅是基于我们当前的认识、眼界、喜好呈现的,那么基于大数据算法推荐的内容,真的就适合我们的发展吗?

科技愈加了解我们的生活,就能越精准地推荐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或许可能到了可预见的将来,每一条推荐内容都能100%戳中我们的兴趣,如同今日头条最初的slogan所言“你关心的 才是头条”,那么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是不是会渐渐变得无人提起,直至被彻底遗忘。

内容推荐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的需求去判断价值,如果我们只以人的需求为最高价值判断,那么它将永远滞后于人的客观现状。我们看到的内容最多只能不断加强我们对这一事物的认识。至于加强后对受众的影响,最开始基于客观现状我们本该成为的样子,则是算法看不到的死角。

举个例子,我还记得我最开始点开一个B站“祖安”视频是因为我想了解这个名词意味着什么,可能是这一行为被算法理解为我对这一事物感兴趣,我的B站推荐页同期出现了大量“祖安”视频。算法成功挖掘出我这方面的“需求”,并将其不断放大呈现给我。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看似中立,但由于它并不具备辨别“需求”好坏和影响的能力,从客观角度看,它极有可能对人产生不良影响。数据让科技比我们更了解我们,我很乐于看到今日头条将slogan改为“信息创造价值”,这表明头条在经过前期的扩张阶段后,面对更多用户愿意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在信息传播中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大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引导科技向善。

但我更乐于看到优秀的企业不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满足受众的反反复复的需求变化,而是着眼于全人类的更长远的未来创造需求。就像2019年人工智能大会上,相比马云我更认同马斯克的观点;就像三体书中,被智子锁死下不得不着眼于信息技术令人唏嘘,和三体人离开太阳系后发展出曲率驱动令人振奋。


马云和马斯克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聊上了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