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 上热得清 下寒得温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的功效。原文为“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该方是张仲景针对阳虚热结证所创立的经典方剂。心下痞硬,心烦口苦,大便不利,且畏寒汗出者。

方剂组成附子6g 大黄6g 黄连3g 黄芩6g

用于治疗心下痞满、恶寒汗出等症状。

附子泻心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上热下寒、心肾不交的复杂证候。



君药:附子

附子大辛大热,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温肾助阳、固表止汗。针对下焦阳虚、卫表不固的“恶寒汗出”等症,通过温补命门真阳,恢复机体整体阳气。  需久煎

臣药:大黄、黄连、黄芩(三黄)

三黄均为苦寒之品,归心、胃、大肠经。

功能清泄胃脘郁热、消痞除烦。针对“心下痞”“胸腹灼热”等上焦热证,通过轻清之气泻热,解除气机壅滞。 

  佐使药:甘草(部分版本加入)

甘草甘平,归脾、胃、肺经,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与临床意义

寒热并用,各行其道

附子温阳固表,三黄泻热消痞,两者分煎后兑服(附子久煎、三黄轻渍),使寒热药性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达到“上热得清,下寒得温”的效果。

原方虽治“心下痞、恶寒汗出”,但现代临床广泛用于上热下寒证,如口腔溃疡伴畏冷、盗汗伴胃热、慢性胃炎寒热错杂等。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者慎用;孕妇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需遵医嘱。 

附子含乌头碱,需久煎减毒,避免过量或长期服用。

附子泻心汤调和阴阳,是中医治疗复杂寒热错杂证的典范。若有具体应用需求,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