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读到余华的短篇小说“阑尾”
文章中说啊,“我”的爸爸是一名外科医生,经常给患者做切除阑尾的手术。
爸爸给“我”和哥哥讲了一个外科医生的故事,这名外科医生流落到一座岛上,自己的阑尾发炎了,怎么办呢?他让村民找来一块大镜子,然后掏出手术包,对着镜子,划开了自己的肚子,割掉了发炎的阑尾,救了自己的性命。
在“我”和哥哥眼里,爸爸也是这样一位勇敢的英雄耶!
终于有一天,爸爸的阑尾发炎了。他让儿子去请医生。儿子去爸爸的诊室偷来了手术包,然后把妈妈的大穿衣镜挪到床前。
干么呢?看英雄的爸爸自己给自己做切除阑尾的手术啊!
爸爸忍着巨疼大骂:畜生,快去叫妈妈来!
还好,妈妈终于下班回来了,送爸爸到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医院,终于保住了性命,结果再也没有力气站在手术台前做手术了。
爸爸经常向妈妈唠叨:你哪里是给我生了两个儿子,分明是两个阑尾,平时没啥用,关键时候要我性命!
读完小说,先是为孩子的“活学活用”忍俊不禁,再后来,就笑不出来了。
儿子都是崇拜英雄的父亲,如果给自己披的英雄的外衣不合适,最终会被撤下来,露出自己软弱的一面。
击碎了父亲,成长了儿子。如何保留自己在孩子心中的英雄地位,也许会给做父亲的一个思考。
为什么余华会写这样一篇短篇小说呢?
百度搜索到余华在“朗读者”节目中,被董卿采访,讲到小时候自己调皮,被做外科医生的父亲割了阑尾的事情。
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有着阑尾被割的经历,到最后,余华说:我们家已经没有阑尾了。
作家都是在深耕自己的童年,看来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