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RTS“互动特征”在生活的运用

       今天晚上收衣服时,突然想到,像这类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是否可以用来训练孩子的“互动特征”呢?于是立即试验做了一次。

       我先将整个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1、先将夹衣架的塑料夹子收进来。

       2、把夹子放入专门的筐里。

       3、将衣架从窗户外的龙门架上收进来。

       4、把衣服从衣架上取下来。

       5、把衣架放在专门的地方。

       6、最后将衣服放在沙发上。

       这六个步骤,我计划承担1和3,让儿子做2、4、5和6。

       叫过来儿子,我先告诉他,今天来和妈妈一起收衣服吧。然后把1到6的整个过程演示了一遍。

       然后我将塑料夹子取下后递给他,他可能并没有完全回过神来,并不知道我让他干什么。我指指放夹子的盆子,盆子里还有很多没用的夹子,他就明白了是让他放夹子。之后我再将晾着衣服的衣架递给他,他需要将衣架取下来,将衣服和衣架分别放到不同的地方。因为之前我做示范时的衣服和衣架都放好了,所以他很容易就进行了物品的配对和分类。

       在整个项目的持续过程中,因为我收的慢,小朋友溜了一次号。等我夹子收过来,人家跑在到桌子边翻书去了。我用夹子敲敲旁边的硬物发出了声响,他就回过神来继续帮我做事了。项目完成的还是非常好的。

       因为我们之前已经持续了长达五年的康复矫正训练。孩子对我的指令服从性,对于基础的配对、分类等传统训练项目已经完全过关了。但到普通小学上学后,还是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间随意进出教室、随意下座位。不会观察同学,不能与同学进行较长时间的互动。单独和孩子相处时,所有人都觉得孩子不错,但一放入集体环境,并且没人辅助的情况下,就能明显看出差异。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之前的训练中,太强调知识的掌握,太强调对语言指令的服从性,对于在集体环境中的主动观察能力,对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却训练不足。所以现在还是要回头来进行主动观察,自我控制的练习。

       补充:今天听了曹老师讲的二次培训,我才真正理解“共同关注”和“互动特征”的区别。现在明白我给儿子做的这个项目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互动特征”项目。

       “互动特征”和“共同关注”都是训练者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孩子不喜欢,但还是配合我做。后者是孩子喜欢,但需要控制自己,和人共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