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陆蓉的《行为金融学》,建立系统的金融行为。
涨停敢死队事件
中国的老股民可能还记得“涨停敢死队”。“涨停敢死队”事件曾经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轰动一时”。他们实际上是一个利用人们的买入行为偏差来套利的专业团队。
根据交易所规定,涨幅或跌幅靠前的个股,其交易量最大的营业部会被公布。曾经有一段时间,宁波有一家营业部经常上榜,说明这家营业部可能有固定的机构专门运作涨停的股票,市场人士于是给这家机构起名为“涨停敢死队”。
这个团队也引起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注意,交易所还专门委托他们的高级金融专家对“涨停敢死队”做过详细分析,发现了他们套利的手段。
他们的策略为:在第一次达到涨停后买入,然后在第二天卖出。
85%的买入指令发生在股票第一次触及涨停板的1小时内,58%的买入指令发生在股价第一次触及涨停板的5分钟内。
这种做法并不违规,因为他们不是通过交易把股票拉成涨停,如果是这样则是市场操纵,就违规了;但他们看到股票涨停后再迅速买入,这是利用公开信息的交易行为,是正常的。
“涨停敢死队”的获利策略
股票如果发生涨停,并且大概率下涨停不止一次,那么追涨停将是一个有效的交易策略。“涨停敢死队”会在当天涨停发生的第一次买入,然后在第二日卖出。所以,大概率上赚了一个涨停。
“涨停敢死队”的获利条件
第一,要能够买到涨停的股票。那么,涨停的股票是谁卖出的呢?是那些售赢持亏、过早出售盈利资产,想要落袋为安的投资者。
第二,需要能将股票在第二天卖出去。卖给谁呢?要知道,涨停之后,交易所和各大榜单会公布信息,这时候就会吸引一部分投资者关注,最终引起买入。换句话说,“涨停敢死队”将自己前一天吸收的筹码有效出售给了慢他们一拍、且关注力有限的普通投资者。
专家发现,“涨停敢死队”账户的日收益率为1.16%。但是普通个人投资者则在该策略中受损,第一个涨停时卖出的,损失了后面股价可能上涨带来的1.46%的收益;而买入慢一拍的个人投资者,由于未来股价回归,将遭受0.88%的损失。
“涨停敢死队”利用了什么交易偏差?
第一种被利用的买入行为偏差:“追涨”
“追涨杀跌”是投资者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这是因为涨是一个好股票的代表性特征,会让人产生买入的行动。涨停敢死队利用的就是普通人慢的这一拍来获利。
追涨杀跌本质上错在了这种决策在“往回看”,总以为历史会重演,涨的还会再涨、跌的还会再跌。
但根据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金·法玛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因此,认为历史会重演,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而普通投资者是无意识的,这就会导致交易节点不对。
这就是机构的行为金融交易策略——预测别人的错误,并且利用他们的错误盈利。
第二种买入行为偏差:有限关注
投资者买入股票,只是在那些引起“关注”的股票中进行选择。做广告、新闻、获奖等容易引起关注的事件,就可能引起买入,这也被称为“有限关注理论”。
对于金融资产来说,坏消息虽然可能引发卖空,但卖空的限制条件很多,例如现在对于股票融券有限制性规定,普通投资者卖空股票比较麻烦,因此,卖空很少。
同时,不少投资者相信“利空出尽是利好”,坏消息释放以后就是一种好消息,因此净效应也是买入。这就是有限关注理论的原理:只要是引起关注的事件,都会引发买入。
三种情况特别容易引起投资者关注。
第一,交易量增加,对于股票来说,就是股票放量。放量,指交易量突然大幅增加。放量的股票会引起关注,因为投资者会觉得股票中可能隐含着某种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从而吸引买入。
第二,有新信息发布。例如公司发布财务报表,上新闻头条等。但实际上,根据已经发布的信息再做交易已经晚了。
第三,有极端历史收益,例如昨天涨停或跌停。市场上会有各种收益率排行榜,例如“龙虎榜”等,会发布每日涨幅排名靠前或跌幅排名靠前的股票。国内外许多研究揭示了,列进榜单的股票对投资者有巨大的吸引力。
因为投资者普遍存在“追涨杀跌”和“有限关注”行为,所以在金融市场上才会经常被专业团队“利用”,获得套利成功的机会。
在真实市场上,行为金融交易策略主要运作原理其实就是:一部分投资者要犯错,而另一部分理性人或者说专业机构,利用这种错误来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