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就听说过这部电影,但始终不敢看,有几分顾忌,也许隐隐觉得太过负能量,何况是既现实又负能量的人、事、物,心底总是会有几分抵触~~
乘着小假,我还是把影片看完了,但也许导演采用的一种夸张戏剧的手法拍摄,或者自己内心已然强大了很多,情绪倒还在控制范围内,只是偶尔几次眼酸、心脏和嗓子眼发堵~~
01 松子的自我评价“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松子的一生,如同她在生命终结对自己的评价‘’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自小严重缺爱,一直被冷落,被鄙视、被忽视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她内心的巨大空洞。这个巨大的空洞造成了她的自尊几近于无,自我价值几近不存在。
爱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须养份,是让一个对自我不确定的小孩可以笃定、喜悦的立足于这个世界的内在的精神和心灵的支撑,是生本能的精神能量源泉(我自己理解)。‘’爱‘’对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个没有能力给自己精神和心灵能量的孩子来说,就如同沙漠中的水源之于生理的需求,一旦逝去,带来的是枯竭,水于生理层面是生命的枯竭,而爱于心理层面是精神和心理的枯竭和嗜望,并且可能伴随终生。
但每一个心灵受创的年幼的生命个体,为了获得一点点的爱,总是会扭曲变幻出一种防御的应对模式,并且多数会固守这种模式直至终生,除非能回溯直面到那个枯竭的源头,重新得到满满的无条件的爱。只是这种无条件的爱,一般而言,唯有幼时从父母获得,或者长大后自我觉知,依靠自己获得,松子幼时没有那么幸运,之后更未察觉,而且内心的这种枯竭感,造成的对爱的极度渴望,使她无法区分,也没有能量去区分,而她极度低自尊的防御模式,让她免于抑郁和精神崩溃的深渊,也让她失去了从自己身上获得爱的力量和机会,并将她推向另一重深渊,每一次为了一点点他人给予的爱和温暖赴汤蹈火,全然忘我,也成为他人的工具。
是的,人性中的自私自利,面对一个毫无反抗,维诺是从的人,尤其是自身心理不健康的一群弱势群体,那种控制和无休止攫取、践踏的感觉会让人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简言之,无限制的善良和低自尊,会把人性中的恶充分的激发。
松子自小,为了获得爱,获得关注,她绞尽脑汁,顺从父亲的安排和决定,念不喜欢的学校,从事不喜欢的职业,甚至于扮演各种鬼脸只为了博父亲一笑;成年后,面对爱恋自己的白马王子,她和自己的妹妹分享了内心的喜悦和不安,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训斥,面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她采取息事宁人,用自己臆想中的善良和自我承过,牺牲自己的名声,保护自己的学生,最终惹的自己身败名裂,同时也失去了在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可以按照正常人一样走入恋爱、结婚、生子的人生轨迹,但这之后,她更加孤立无援,人生亦越滑越远,在泥泞中越陷越深。
02松子的一生在重复着过去、重复着童年
应该说,松子此后的人生似乎是她过去的重复和放大,重复着被践踏,也不断放大和固化着那份悲剧。被迫辞职,离家出走之后,她遇到了另一个爱人,郁郁不得志的作家,作家的不得志,也许在松子身上有了一丝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是如此的可怕和怪异。他用自己可怜的一点点的爱,换得了松子无尽的付出,哪怕被打的脸青鼻肿,依旧被斥责要求出去赚钱,哪怕出卖肉体。松子求助了弟弟,弟弟的态度将她更一步往深渊推,要求她与家人断绝关系;当松子拿着钱回到情人身边,依旧一顿暴打,而且松子毫无反抗,甚至还挤出了笑脸……如同松子小时候,被冷落,而要刻意扮丑一般,每一次把自己的自尊无限制的贬低,但换不来她要的爱和关注;作家是失败的,他临自杀前写了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在松子眼前,迎向了飞驰的列车。
之后松子成了第三者,败露后碰到了不靠谱的合伙人兼新的情人,并发现了对方的出轨,而误杀了她;在逃亡路上碰到了一位温暖的理发师,只是时机不对,松子7年的牢狱生涯,等她满怀希望的在狱中学了手艺再次去看望那位理发师时,发现他已经成家生子。再后来碰到了改变她人生轨迹,替他担偷钱罪责的学生,再次把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她为他竭尽所有,哪怕是等候了多年,一心等他出狱。也许松子的爱太过卑贱,也许是学生难以背负这份爱,他采取决绝的方式和松子断绝了关系,最后松子完全自暴自弃,不信任任何人,总是一个人默默哭泣,酗酒,吃各种垃圾食品,直至最后,她原本希望可以重新来过,重新拾起生活时,被一群问题少年乱棍中终结了生命。
03松子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
从另一个层面说松子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几次重新振作,拾起自己的生活,但‘’爱‘’是她的死穴,是她的命门。她生理生命力的强大,并没有缓解心理和精神的那份空洞和创伤,她就像一尊花瓶,像一具行走的躯体,每一次恢复一点点,总会碰到另外一些同样的吸‘’爱‘’鬼,无休止的吸取她给予的爱,直至再次枯竭耗尽,摔碎,变麻木;亦或者她原本就是枯竭的,给予不了对方健康的爱,只有机械的付出和‘’好‘’,是没有生命力的‘’爱‘’。
松子是如此渴望爱,但只有在好的能量状态才能遇到想要的人,松子一直未填满,哪怕是积累足够多,多到自己有能力辨别,这是她悲剧的源头,也是她人生的模式,她从未自知,只是无休止的重复。如同她在剧中所言的另一句话,‘’两个人的绝望总比一个人的绝望要好‘’……
也许每个人身上多少都会住着松子,曾经的自卑,曾经的渴望关注,曾经的缺爱,曾经的软弱和善良,只是多数人,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有自己的警醒,不会让自己陷入太深。因为人终究是自私自利的,尤其是在成人的世界里,付出是需要底线,付出爱的前提是要爱自己,要有自尊,要有能力区分是否值得付出。唯有自爱才能爱人,僵化的善良和好人,只有助长‘’恶‘’,诞生‘’恶‘’,因为‘’恶‘’需要‘’善良‘’来滋养。
所以,并非这个世界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或者说有付出、有吸收,平衡之道才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则,无休止的吸收和无休止的付出,总之难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