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顾名应为观察者所处之点,引深之义,即是通过在该点的观察,所形成的对某一事物的具象认识,进而产生出的看法、判断、意见、主张等。概括来说,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取决于所处的“观点”。
有一个小视频演绎的特别真切,大致是有两人冲着一张纸,面对面蹲在地上,对纸上画着的图案究竟是什么争论不休,一个说“M”,另一个说“W”,最后为了显示“我绝对正确”的自信,商定分别拿出赌注,请第三方来判定。然而请来的“判官”蹲在两人中间,坚决果断地给出了他的定论“3”,不仅拿走了赌注,还留下一句“你们两个笨蛋,这都看不出来”。
看过这个视频的人,都会忍俊不禁,嘲笑局中人故步自封,愚蠢之至。但掩卷细思可能还会脊背发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非一个你我他,其实大都早已深陷其中,均自扮一“角儿”,甚至还会时常调换而不觉。此时之所以能洞悉一切,无外乎站在了超然“屏”外的上帝视角,可在现实中,你我又当身居何处呢?
尼采说,“这个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马斯洛说,“对于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他遇见的每样东西看起来都像一颗钉子”。只有透析了“观点”的本真,才会对这几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我们所处的同维度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充满争吵(或称辩论),而且无一不是在追寻所谓“真相”,甚乎是真理,事实上这些压根儿就没有,或根本无法描述。试想即便是上帝,面对“M—W—3—ε”,又该如何给视频里置身其中的三人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呢?
“就是一个图案而已”,上帝两手一摊,耸了耸肩。
“这TM什么上帝?哪凉快哪待着去吧!”三人瞪大了眼睛,异口同声地鄙夷道。
“观点”即立场,立场必然决定观点。“观点”变了,立场就变了,立场变了,观点也就变了。1942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的就是立场问题,党的文艺工作必须首先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关键就是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谋得占大多数的穷苦人的解放去创作。否则,模糊立场、摇摆不定、敌友不分,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会走向反面。
“观点”连主张,不可执迷主观世界。在平行视角,对同一个事物或问题“怎么看”,往往会各自为限,就如同盲人摸象,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矣。主观源于感知,假以足行之远维系心怀之大,那么主观世界就是在自我认知中的自我陶醉,时常裹足不前,自恃井底之蛙。只有放飞心智,善于多维成像,才能破执求真。
“观点”定格局,极限拉升可视高度。格局重在破局,受局所限,何来格局,所以必须要拉开距离、拉升高度去设置“观点”。比如,我们人类在地面上观宇宙星体所得影像通常别无二致,所持观点就会基本一致,原因就是距离足够遥远,地球已被缩为一个“观点”。《庄子·逍遥游》里描述的鲲鹏之大,以几千里为计,能罩见此庞然大物的“观点”早已超出地球大气层之外。所以抬升视野,必是“高人”,自然会比他人更早看到地平线的曙光,看到海天之间刚刚露出的桅杆即预知如鲲鹏一般巨轮的到来。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到此,《谈谈“观点”》之观点,同样限于我个人所处之“观点”,因实难揣度诸多读者之观点,故文中所论难免会以偏概全、管中窥豹、主观臆断、自以为是……在此诚表,万望读者宽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