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辩“人禽”,再辩“善恶”。
01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柱上刻了一句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在做人方面,我们常受到误导。以为古人(统指先秦及以前)低能,只会简单的分辨善恶、美丑、好坏。然后,就使劲的学古人的价值判断。做事情以好坏、该做不该做为原则。现在连六七岁的小孩都知道,喜洋洋是好的,灰太狼是坏的。
我们常常用好坏去判断一件事或是一个人。其实,心里都清楚,这样的判断没有什么道理。但我们坚信不疑,义正言辞的说“至古以来就是如此”。
“人之初,性本善”。书上说,这个“初”是指人刚出生。那么,人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该做如何解释,算不算“性本善”。
也许,查查文献,会发现对于“人之初”会有不同的解释。我也是认为,“人之初”不是指人刚出生。(“瞧,我该努力学习去提高文凭了”)
在某种意义上,“人之初”是指人开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那一刻。
02
再说“性善”。
我们古人说的“性善还是性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人禽之辨”。或者说,对于ta,在区分了人禽后,再辩“性善还是“性恶”。这么说来,我们可以认为一只母鸡有"母爱”,但不能说这只母鸡是“性善”的,因为它不满足“人”这个前提条件。
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说一个人性善,就要先判断他是不是“人”。("哎,我到底是不是人?")
孟子的人禽之辨,借人和禽兽的区别,思考人为何成人这个问题。孟子曰:
“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查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在孟子看来,任何“不由仁义行”之人,不论其思虑为何,不论其观点看起来多么为天下人着想,也都只是禽兽之属。【1】简言之,不行孟子提倡的“仁义”之人为禽兽。“杨氏为我,是为无君。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没有直接批评杨墨是禽兽。他通过找到人与禽兽的区别,间接指出杨墨禽兽也。为何说杨墨禽兽?有很多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粉丝都被杨墨占了去,孟子也要靠粉丝吃饭呀,杨墨忒不仁义。“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是要实现政治抱负的。
03
关于“真正意义上的人”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如前所述,孟子认为“如果不是人,那么就是禽兽”。这个逻辑很扯谈。但你不要因此认为古人的智商很低。(可能是我逻辑理解不对)
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面写道:“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倒见过很多想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我也是出于对这只猪的尊敬,我想,在作者看来,人有时候还未必比得上猪呢。在作者看来,人如果不能努力地去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就不算一个“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李笑来在《和时间做朋友》里面写道:“人之为人,在于我们具有特殊的大脑额叶,正因如此,我们才具有其他动物很难具备的能力——反思能力——也许恰恰就是人与猴子之间3%不到差异的具体体现。”在作者看来,“只有学会正确的思考才意味着进化成人,谁也不想做猴子”,鼓励我们学会正确的思考也即他说的“开启心智”,以进化成真正的人类。作者有个观点,人如果未开启心智,和猴子没什么区别。在作者看来,开启了心智及学会正确的思考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看得出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并不是人出生就自然成了。也可以说,人不是生来就是“人”的,还需要我们做其他的功课,比如受教育,学习等。
04
一直到文末,我都没给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定义,简直是在胡言乱语!或许“真正意义上的人”根本不存在,所以古人有个叫“圣人”的说法,但是又没说清楚到底谁算得上“圣人”。假设“真正意义上的人”指的是一般人,以方便讨论“善恶”。
王小波的观点:“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反过来说,他认为聪明、达观、多知是善良。于是,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想要从善,可以通过发展智力,曾广见识。作者认为,后天的低智和装傻是恶,你也许会做恶,“人有不假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
李笑来的观点: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开启你的心智,正确的思考是善。反过来,放弃思考,放弃进化是恶。
有这么一种可能:
人并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可以谈论“善恶”,而是明辨善恶之后,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人“”。
幽默一下
孟子和荀子是两种不同的销售人。
孟子宣扬“人性善”。笑哈哈地追在你后面,夸你:哇,你真的太棒了,生来即具有孔子说的仁,你要不断学习,保持你的仁性,不然你就沦为禽兽。然后balabala的推行他的“产品”,说优秀的你才能配得上他的产品,让你掏心肝或者掏血汗钱。他是一个典型的大好人,深受很多封建帝王的爱好。
而不入正儒的荀子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宣扬“性恶论”。疯疯颠颠的站在你面前,或是在电话另一端大吼:唉,你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你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还有你这个人太坏了,你要不断学习,改善你的品性。他是一个典型的“”大恶人“”,不讨人喜欢。
对于孟子和荀子,我们常常关心他们对于性善和性恶的辩论,而忽视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强调。孟子认为你天生善,你要保持你的善;荀子认为你本恶,你要改变你的恶。虽然他俩的出发点不同,但他们给出的方法是一样的,那就是:学以成人。你要学习,保持你的善,或者你要学习,改变你的恶。
学以成人是第二十四届哲学大会的主题。“学”强调认知,“成”强调践行。认知和践行统一起来,缺一不可。有人说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问问自己,你知道的是不是只是过不好这一生的道理。或者说你知道的道理,依然没办法让你过好这一生。那么,你该去学习能够让你过好着一生的道理。
就好像你天天吃饭,并没有让你长高,你就说吃饭不能让人长高。这是不对的。你该想想你吃的饭有没有营养,你要改善你的伙食。而且,就算有营养的饭菜摆在你面前,如果你不吃进肚子里面去,暂时还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仅当饭菜经过了牙齿的咀嚼,胃的消化,小肠的吸收,进入血液里面参与细胞工作,对你来说,才算是真的有营养。
(附:销售的秘诀——当自信。同样学于孔子,孟子很自信。孟子有他的长处,善养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为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家王蒙说:“孟子的浩然之气实际是文化自信。”孟子告诉我们,即便不如别人优秀,你也可以活得很自信。)
观点参考:
【1】孟子道德哲学中的智性难题 陈焱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