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是要不断接触、相互碰撞才能了解彼此的个性的。
最近因为在帮朋友接孩子,开始近距离的观察和实践自己学到的理论。虽然在跟自己的孩子交流中有了些方法,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从小自己带大,对他的脾性还是有所了解的。而且对自己也没有什么期待(才开始学习的时候特别渴望改变孩子,对他有迫切的期待;后来发现孩子排斥,转成对自己的期待,发现除了增加焦虑、自责外,我了无所得),一门心思只想着成长自己,影响他人,孩子反而有了进步。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才开始接触的时候,觉得孩子不错啊,没有我朋友所说的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等现象。最起码没有说的那么严重。孩子还小,分神也是很正常的。
接手了二周,孩子的数学就有了一个大的进步,这给了我信心,同时也有了压力,希望孩子能越来越好。素不知,前期是一个相互接触的过程。就像我们到一个陌生地方去一样,才开始总是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熟悉之后,本性里的东西会自然的表露出来。
我的好胜、要对我朋友负责的心态也开始越来越强烈;孩子也开始把他本有的一些习惯展露出来。
我开始失去了中正,对孩子的表现有了丝急躁和无法对朋友交待的担心。虽然自己在时时调整,但还没有功力调整到让孩子觉察不出来。口头语言虽然在出口前调整了,但肢体语言孩子应该是能感知到的。
好习惯和坏习惯本身就有一个交替过程。如果能这么快打破并建立习惯,那就不能称之为习惯,用行为或许更恰当一些吧。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一个个行为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我们需要找到某个点,切入进去,打破它 的惯性,并不断植入好的行为,让它重新升成一个好的习惯。
都说好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21天的时间,在十天过后,就是两种习惯的博弈阶段。我开始的时候也困惑过,每次回家都反思,下次怎样才能做的更好,不断的找方法。可是第二天,由孩子的行为引发的担心(害怕朋友责怪)又会不自主的把情绪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有时也会去催促孩子速度快点。虽然我也跟孩子表达了我的担心,但作用不大。
我有了犹豫和怀疑,其实孩子的整体状态是往上的,但我一心想追求成果,忽视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行为。
回看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内心起了什么变化,慢慢的心里有了点底。
想着要一致性沟通,决定跟朋友敞开来谈一谈。说了现状和自己内心的担心,发现有些事情是自己多想了。
这次的交谈,消除了我的担心,让我自己有了底;也明白自己心态要慢下来,不看成果,更多的看到孩子。
昨天,我跟孩子合作的出奇顺利。我多了淡定,孩子也开始有意识的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孩子的速度反而比以往更快了。
教育,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一个不断调整、尝试的过程;同时也是成长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