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从一篇耶鲁大学教授的实验告诉你,用什么方法提升实验对象80%的存款。
一起来学习如何在不增加收入的情况下,存到更多的钱。文章最后我也整理了3个实用的观念,帮助你达成自己的存钱目标。
如何让人有动力多存钱?
或是透过存钱改善长期生活?
耶鲁大学的发展经济学家教授,就长期关注这个领域,目的是为了改善贫困族的经济能力。我个人认为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对世界是很有帮助的。
他在一个实验报告中就说到,光是做出存钱的承诺,就可以帮助实验对象提升近一倍的存款金额。他把这个存钱的承诺用一个银行账户来实现,并把它叫做种子账户。就像对种子加水它就会生长,而金钱种子账户要浇的水就是渴望和耐心。
虽然他的实验对象,属于经济面较底层的族群,存款成长的比例自然会很明显。然而从结果观察出的存钱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来学习。同时也证明,为何越努力重视自己付出的人,也越容易真的财务自由。
教授的实验方法是这样,他们先为对象设立种子账户,要求他们在还没有实现某个目标之前,不能动用存进去的钱。团队会问,你有什么目标么?然后设定严格的取款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时效性的。比如6个月后才可以去动用。也可以是数字性的,比如需要150美元去改善家居环境,就要等到种子账户里面存到了150美元才可以动用。换句话说,团队在帮他们设定财务愿景,结果成效出奇的好。那些有设定种子账户的人,光是多设定财务目标跟对自己承诺,第一年存的钱就高出没有设定目标的人80%。实验对象也确是拿到了这些钱去改善家居环境,拿去买耐用品,生活变得更便利。
研究人员认为,与其给他们更多的财务知识跟服务,不如直接提供他们这些存钱账户,同时引导他们做出存钱承诺。先抛开环境的影响,客观来说,如果生长的环境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存的钱,跟他要做的金钱决定有直接的关系。从这个实验也可以知道,人们会珍惜辛苦存下来的钱。也更倾向把这些强用在有价值的地方。你想想看,努力工作辛苦存下来的钱,跟路上意外捡到的钱,两笔钱给你的感受应该完全不一样吧。
诺贝奖得主查理塞勒提出的 心里账户,也有说道,我么会把钱依据得到的方式在心里做分类,越是容易得到,就越是容易花掉。如同那句话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经过有规划有目标的存钱,虽然要先承受克制花钱的痛苦,我知道那真的不舒服,但当你存到那笔钱,完成目标后,你会更珍惜那些存款。得来不易的总是最珍惜的,之后拿来去理财时,你也会更重视规划。长期下来,财富就会持续缓慢的累积。这种心态上的差别,足以造成财富上的巨大差距。
这个原则在教授的其他实验上也能得到验证。他的团队就有去到肯亚,针对当地的农夫进行类似的实验,结果发现设立的种子账户,如果是为了买化肥,存钱的效果更好。事后聪明花钱的可能性也变高,还来的就是收成跟多,拥有更多的金钱资源。如果农夫愿意,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够买更多的化肥,逐渐改善自己的生活。
可想而知农夫因为珍惜存款没有把钱拿去吃喝玩乐,而是投入更多的钱,让土地更肥沃。这就好比我们经过目标设定后所存下来的钱,会更有自制力去够买能让财务自由的资产。
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整理三个实用的观念给你:
1. 所做的承诺要软硬兼施。当你在设定财务目标时,不要只是说我想存更多的钱,或是想要存到多少、多少金额,这只是个硬承诺,带有目的性,能够具体描绘出存到钱后要做的事,会提高你存到目标的机率。教授说这种软性的承诺,比硬性承诺的效果更好。
2. 不要忽视小钱和大钱的价值。对钱的大小来说,10万和1万虽然说是10倍的关系,但价值绝对不是只有10倍、同样100万和10万、1000万和100万你能做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当然,所有的大钱都是来自于小钱,所以学习存小钱是很重要的。但别忽视小钱只能做小事,做大事就要靠大钱。换句话说,你虽然每一笔存的都是小钱,但累计上去的大钱价值是越来越高。
3. 梦想可以大,但步伐要踩稳。不管是存钱或是财务自由,记得目标都是阶段性的,把目标设定很高听起来很热血,但容易让人想要走捷径,就好比你现在没给月可以存1万元,但不要去想我什么时候可以存100万元,先存到10万元再说。再来投资时也不要有梭哈的想法,如果你已经有了100万,不一定要拿100万直接投资,就想要变成200万了。可以加入资产配置的概念,想想你可以如何把两笔变成各自的100万,这样来说风险更低。达成的机率会更高。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下面总结下
现在做的财务目标,是为了未来更富有。
现在所牺牲的一切都在吸引更多的好事。
远离取巧的投资捷径,才是真正的累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