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沙龙我们说到,情绪回应和倾听是亲密关系建立的核心能力。今天先和大家聊聊情绪回应,请问大家什么是情绪回应?情绪回应就是在对方有情绪的时候积极回应对方,当然,情绪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打个比方说;父母在客厅看87版的《红楼梦》,15岁的孩子做完作业从房间出来,指着电视中的贾宝玉这个人物说:妈妈,这个人是谁啊?妈妈不屑的看着孩子,张了张嘴,没说话。各位家长,我们可以尝试回放一下场景,如果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做?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去问爸爸,爸爸似乎是很生气: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吗?今年你15岁,连中国的四大名著都不知道吗?那你知道四大名著是什么?他们的作者是谁?他们的内容是什么?。。。 孩子在一连串的质问下彻底蒙了。
在夫妻关系中,积极回应也很重要,有的先生回到家就开始玩手机、网络游戏等等。妻子在家里忙了一天,很想等爱人回到家和爱人聊聊家中的趣事:孩子怎样调皮捣蛋,小狗怎样可爱呆萌。。。可是爱人回来后一屁股坐到沙发上,一言不发,开始玩手机,对于妻子的情绪不予回应。最后就因为玩手机,爆发一场家庭大战,究其原因是因为先生对妻子的情绪没有回应。家庭矛盾,其实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小事情积攒多了,就成了大矛盾。严重的甚至会毁掉婚姻。请大家说说日常生活中情绪回应的案例。
上次沙龙我们谈到了积极倾听,大家还记得倾听的三个层级吗?
第一:关注点在自身,说比听重要,反驳对方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关注点在对方的语言,内容上
第三:关注点完全在对方,共情
从情绪回应→积极倾听→非暴力沟通,那我们现在说说非暴力沟通,先说一个案例:法院离婚案中的暴力沟通。从这个个案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暴力沟通,暴力沟通就是言语中充满了评判、指责、抱怨、讽刺甚至是谩骂,这种沟通方式在冲突中十分常见,不少人已经完全习惯,让他们好好说话反倒是不习惯,认为假惺惺的很不自然。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耶鲁大学领导力课程中的非暴力沟通的对话原则,总结成几句话就是:
I see 我注意到,在这里陈述观察到的事实。
I feel 我觉得,这里一般陈述感受
I think 我认为,这里陈述自己的看法,解释产生感受的原因
I want 我想要,这里表达自己的需要和主张
结合沟通大师马歇尔 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那本书,我们说一下非暴力沟通的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区分观察与评价,观察是尽量以客观的事实进行描述,比如,用数字或者比较明确的事实,并尽量不掺杂主观臆断和评价。
康浩从小就是一个特别贪玩的孩子,每天放学后不是拿着捕虫器到田里捉虫,就是带着几个小朋友,拿着放大镜去观察庄稼的叶子。有一段时间,父母很恼怒,多次没收了他的捕虫器,但是并不能阻止康浩的贪玩,今天的玩具被没收了,明天又做出另外一种新的。老师说孩子很聪明,脑子没用在学习上。父亲很着急:怎么就知道玩!!不好好学习,气死我了!真想拿棍子敲你!这里暴露了父亲的真实想法,就是不顾孩子的爱好,而一味地强调学习。而且父亲用的是评判性语言。而且是暴力语言。(学员讨论,如果我们是父母,该怎样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和孩子说话)
遇事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不要掺杂评价,这样才能让我们对自己妄下判断有所察觉,了解自己又多么喜欢给出评价,其实这是非常难的部分,也恰恰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
第二个原则: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用“我觉得怎样”,用我—信息来解释产生的原因,和对方产生共情,而不是让对方觉得自己是被指责的
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回来说你要晚回来。。。 这句话是不带指责的描述。
你也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句话是贴标签或者批评。
妻子对丈夫的应酬非常不满,和丈夫抱怨过几次,效果不佳,到了最后经常因为这个问题吵架,如果妻子和丈夫说:我觉得非常害怕,晚上治安不好,我担心你的安全,我很在乎你。不想看到你出意外。丈夫如果听到妻子这样的话,不太可能无动于衷,当然,这个部分往往是最难的,很多时候往往是这样:妻子看表看表,在看表,还不回来!这时候妻子的情绪已经在积蓄,听到丈夫开门的那一刻,就彻底爆发了。如果每次回家都吵架,丈夫还愿意回家吗?答案显然是不愿意,从这个层面上讲,妻子是不是把丈夫往外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第一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第二学会非暴力沟通。大家想一想,妻子和丈夫每天吵架是为了什么呢?
真相是妻子内心的恐惧,妻子很害怕失去对方,害怕丈夫不再爱自己。但是这些害怕我们很不愿意承认,或者在潜意识根本意识不到。因为担心会让自己完全被动,所以外现出来的往往是暴力语言的方式或者是过激行为。
第三和原则就是在表达请求时尽量清楚明了,要求一定要具体明确并且可执行,比如上面的例子提到的,你能不能早点回来?这就不够明确,几点算早呢?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妻子或许认为10点算早,而丈夫则认为11点才算早了,所以尽量具体或者量化,并且指向行为,同时还要尽量合理可执行,这样的请求才有可能被满足。比如说妻子要求丈夫出去应酬九点回家这就不合理,九点回家这个请求就不合理。
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和要求是什么?这样吵架的结果就不知道吵什么,最后是一笔糊涂账。
很多人说在吵架时那么激动,说还管什么暴力非暴力,如果非要做暴力沟通,就会很不习惯,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做情绪管理,逐渐改变我们习惯性的暴力语言,让非暴力沟通成为我们的习惯语言,比如上面法院离婚案中的女士,其一,她已经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也很少关注对方的情感与反应。其二:对于产生这种语言暴力的原因一无所知,后面通过沟通才知道,她坦然的说,从小就生活在暴力语言环境中,父母用暴力语言攻击对方,甚至会大打出手,所以,在她的印象中,要保护自己就要一定要在语言和气势上压过对方,要让对方害怕,但是她没能意识到,这种说话的伤人方式,恰恰是源于内心的恐惧,这份恐惧正在把她隔离在亲密关系以外,把亲人越推越远,这可能才是亲密关系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充满了攻击性,恰恰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伤,缺乏安全感,和害怕失去,但是因为不愿意去证实,在逃避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证实了自己最初的担心和恐惧,这就是家族命运的循环和自我实现的怪圈,要打破这种怪圈,就要多一份觉察,用觉察之光照亮自己的潜意识,从而走出自我设定的牢笼。
包括上面提到的四句话,都是以我开头,如果要是以你开头,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这时候对方感受到的是被指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行为吗?
哎呦!真疼死我了——我不喜欢被人踢。这句话是我—信息,说出自己的感受。
你这样真是一个坏丫头,以后再也不许那样踢任何人了! 这句话是你—信息,是批评和指责。
妻子对丈夫的应酬非常不满,和丈夫抱怨过几次,效果不佳,到了最后经常因为这个问题吵架,如果妻子和丈夫说:我觉得非常害怕,晚上治安不好,我担心你的安全,我很在乎你。不想看到你出意外。丈夫如果听到妻子这样的话,不太可能无动于衷,当然,这个部分往往是最难的,很多时候往往是这样:妻子看表看表,在看表,还不回来!这时候妻子的情绪已经在积蓄,听到丈夫开门的那一刻,就彻底爆发了。如果每次回家都吵架,丈夫还愿意回家吗?答案显然是不愿意,从这个层面上讲,妻子是不是把丈夫往外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第一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第二学会非暴力沟通。大家想一想,妻子和丈夫每天吵架是为了什么呢?真相是妻子内心的恐惧,妻子很害怕失去对方,害怕丈夫不再爱自己。但是这些害怕我们很不愿意承认,或者在潜意识根本意识不到。因为担心会让自己完全被动,所以外现出来的往往是暴力语言的方式或者是过激行为。
第三和原则就是在表达请求时尽量清楚明了,要求一定要具体明确并且可执行,比如上面的例子提到的,你能不能早点回来?这就不够明确,几点算早呢?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妻子或许认为10点算早,而丈夫则认为11点才算早了,所以尽量具体或者量化,并且指向行为,同时还要尽量合理可执行,这样的请求才有可能被满足。比如说妻子要求丈夫出去应酬九点回家这就不合理,九点回家这个请求就不合理。
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和要求是什么?这样吵架的结果就不知道吵什么,最后是一笔糊涂账。
很多人说在吵架时那么激动,说还管什么暴力非暴力,如果非要做暴力沟通,就会很不习惯,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做情绪管理,逐渐改变我们习惯性的暴力语言,让非暴力沟通成为我们的习惯语言,比如上面法院离婚案中的女士,其一,她已经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也很少关注对方的情感与反应。其二:对于产生这种语言暴力的原因一无所知,后面通过沟通才知道,她坦然的说,从小就生活在暴力语言环境中,父母用暴力语言攻击对方,甚至会大打出手,所以,在她的印象中,要保护自己就要一定要在语言和气势上压过对方,要让对方害怕,但是她没能意识到,这种说话的伤人方式,恰恰是源于内心的恐惧,这份恐惧正在把她隔离在亲密关系以外,把亲人越推越远,这可能才是亲密关系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大家可以说说这份恐惧的来源)。我们之所以充满了攻击性,恰恰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伤,缺乏安全感,和害怕失去,但是因为不愿意去证实,在逃避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证实了自己最初的担心和恐惧,这就是家族命运的循环和自我实现的怪圈,要打破这种怪圈,就要多一份觉察,用觉察之光照亮自己的潜意识,从而走出自我设定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