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和书框架介绍
养育孩子是天下最难的事,父母需要学习,如果不学习,很多父母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出多少“错误”的事情。
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只会让孩子缺乏自立、自信,很是自卑,我们做父母的,应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
本书的八个章节如下:
(1)教养孩子,父母要做到深度陪伴。
深度陪伴,能治愈一切的亲子问题。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无论在哪里谋生都要带着孩子。
(2)读懂孩子,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
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尊重才能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强大。越是禁止,孩子越要去做,孩子越是失望,自控力越是差劲。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有幸福感。
(3)最好的家教,是把家庭变成“游乐场”。
为人父母,本就是一场有趣的玩耍。懂玩耍的孩子才是真学霸,学习是要对这世界感兴趣。阅读本该很随意。
(4)拒绝粗暴,“狼爸虎妈”不等于好父母。
教育只能说服,不能“压服”,总吼孩子是一种病,讽刺挖苦要比打骂后果更严重。孩子不需要成为你心中的样子。
(5)沟通有道,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话。
每个孩子都需要“非暴力沟通”,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在大人说话时,孩子也有权利发表意见。
(6)巧花心思,利用一切时间提升幸福感。
珍惜各类碎片时间陪伴孩子,比如早上起床、晚餐时间、下班后、周末时间等,给予孩子足够空间,让孩子自由独立地成长。
(7)爱与规矩,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爱没有规矩,就会变成一把伤人的刀。讲道理不如论实际,爱发脾气的孩子,从父母身上找原因。
(8)一起成长,孩子的成长即父母的修行。
父母优秀,孩子自会精彩,父母的眼光与勇气影响孩子的一生。做父母的黄金期只有10年,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
二、连麦伙伴分享
(1)谢老师、潇冰妈妈分享
1.关于深度陪伴:
父母都不想让自己孩子的人生有所遗憾,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深度陪伴。最好的陪伴是心灵陪伴,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做成长的“伙伴”。
父母不妨把自己再次当成一个孩子,把自己“变小”的陪伴才是诚恳和有效的陪伴。谢老师也提到她家宝贝就告诉她过“妈妈,我要把你变小,放在我的口袋”,这是一种浓浓的爱的表达。
陪伴孩子是件大事,工作可以再来,陪伴孩子的成长机会不可再来,孩子成长是单行线,只能往前走。
2.关于孩子不需要活成父母心中的样子:
潇冰妈妈说自己曾经是“暴君妈妈”,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就算是错的,在孩子那里必须是算着对的,家里孩子特别怕她,即便是孩子们特别调皮,她一个眼神瞥一眼过去一切风平浪静,以前她认为是自己很牛,很有威望,后来才知道,这是“压服”,而不是说服。
在春节期间潇冰妈妈在回娘家呆了十几天,反观潇冰外婆的养育方式,发现即便是外婆一字不识,但是,很懂得教育和爱孩子,当年家里一贫如洗,却一心培养几个女儿成为优秀的孩子,家里的风景就是满满墙壁上的奖状。这奖状是外婆的鼓励和引导,激发了姐妹几个的内驱力成长,并不是用了“压服”。
谢老师举例提到了她曾经班级的一个孩子的妈妈,用“打击”方式去教育孩子,即便是孩子拿了高分,妈妈并不表扬和肯定孩子,并对谢老师说要求把分数改低,免得孩子“骄傲”,最后导致孩子留下纸条,离家出走。所有的成长都需要被肯定和看见,但是父母却沉醉在自己的“严厉、苛刻”中却不能自拔。
谢老师结合这个话题,也说了自己中学时代,父亲做为当年高学历的高中毕业生,总对她用很严格的要求,常年如此,导致她头疼欲裂,高考失利,父亲对她很失望,也很不释怀,直到她结婚的时候才“接纳、原谅”她没有实现父亲愿望的“遗憾”,父亲期望她成为他想要的样子,没有达成目标,那份失望的心情存留了好多年。(这部分的分享,我感受到了谢老师语言的哽咽,也体会到了她那份隐隐的心疼)
(2)徐老师、志鹏妈妈的分享
1.关于沟通话题:
徐老师专门重点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即通过观察事实,感知自己的内在情绪,合理表达自己的需要与请求,并学会倾听他人的需要和需求。
徐老师提到了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要注意控制情绪就事论事不借题发挥,大人说话的时候,孩子也有权利发表意见。
在培养她的清华大学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她说自己也走了弯路。
弯路1#打儿子:儿子因为补习奥数课,被老师“投诉”家长,徐老师从门缝看到儿子在课堂上特别好动,为这事她打了儿子。
为了弥补,她和儿子进行了谈心(沟通),她做到了三个重要的步骤:
A.自我反思~这是特别重要的环节,可以采用给孩子写信的方式(徐老师经常用,也鼓励大家也用起来)。
B.父母态度要诚恳,让孩子学会信任大人。
C.慢下来认真听,听到孩子的心声。因为,所有的情绪后面都是有诉求的。
在和儿子沟通后,儿子也给徐老师表达以后不会让妈妈失望,好好听奥数老师的课。良好沟通起到了好的效果。
弯路2#儿子玩游戏的管理,斗智斗勇。
起初发现儿子迷上了游戏,徐老师也是绞尽脑汁,但是即便是收了儿子的游戏工具(手机、平板电脑等),儿子依然迷恋游戏。
对此,徐老师和儿子进行了深度交流,体会孩子打游戏是为了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儿子需要被肯定和看见,后面徐老师主动去了解游戏竞技的相关节目,让自己和儿子有了更多话题,儿子感受到被关注,听从妈妈的建议,在一定范围之内玩耍游戏。
徐老师说:我们的孩子是好孩子,孩子需要妈妈的理解,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理解。走弯路过程中,促使反观自己,关注孩子需求“温润自己,温暖他人”。
2.关于志鹏妈妈探讨管理手机话题:
志鹏妈妈对孩子玩手机的事情,有一定焦虑,请教徐老师一些好的管理方法,徐老师对此做了同理心分享:
对孩子玩手机,我们基本会经历三个阶段:
阶段1#愤怒
父母不喜欢孩子玩手机,跟孩子条件,甚至自己有情绪,孩子也会愤怒不配合,彼此关系越来越紧张。
阶段2#斗智斗勇
越是压制,孩子越是想很多方式反抗,藏手机或者和同学交换电子产品回家玩、半夜玩等,躲迷藏似的。
阶段3#打开心结同频
和孩子深度沟通,了解孩子内心,游戏给到孩子快乐成就和成长体验感,我们家长首先转变观念,不能把手机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它有很多益智类,接纳孩子打游戏的事情,理解他的心理需要。彼此之间拿出真诚,做出承诺。采用倾听、同频、自信,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后续,志鹏妈妈采用了徐老师的方法,和孩子平心静气地交流,孩子也做出了决定,自己规范了手机的管理~~体现了:同频、尊重、自律)
在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很适合中国父母读,有朋友问适合多大孩子读,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孩子管理,都是特别适合的。
书里太多精华,不是我短短文字就可以记录完的,大家一起拿出书来,满满品味吧!很多例子,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